
受惊而逃窜。《北史·祖珽传》:“ 珽 自知有犯,惊窜是常。” 明 归有光 《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沿途剽掠,吾民惊窜,自是要害无守。” 清 蒲松龄 《日用俗字·走兽》:“青猺上树疾如鸟,鹿麅惊窜走如麞。”
“惊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ng cuàn,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因受惊吓而突然逃窜或慌乱行动,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恐惧、惊慌时的反应。例如:“鹿群听到枪声后惊窜四散。”
字义分解:
古籍例句: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惊窜是一个动词,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突然惊吓或受到惊吓后的突然移动或跳跃。
拆分部首和笔画:
《康熙字典》中将惊窜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心”和“虍”,其中“心”表示与情感有关,而“虍”是一种古代的虎形字部。根据笔画顺序,惊窜由14划组成。
来源:
惊窜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惊”表示受到惊吓、惊讶,而“窜”则表示迅速地移动或跳跃。当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后,会突然地快速跳跃或移动,因此造成了“惊窜”这个词的形成。
繁体:
惊窜的繁体字是「驚竄」,与简体字形式相比,在筆劃的組織上略有差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中,惊窜都是以至尊形为基础的标准字体形式。这些字库标准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古时候的写法类似于现代的简化字形式。
例句:
1. 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小鸟们惊窜起飞。
2. 孩子们在听到雷声后惊窜到屋子里,躲避了大雨。
组词:
惊心、惊吓、窜逃、惊骇、惊讶、跳跃
近义词:
受惊、震惊、吃惊、慌张、惊恐、惧怕
反义词:
镇定、平静、冷静、安详、坦然、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