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廷文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曰古今通集库,係印綬监所掌,古今君臣画像、符券、典簿贮此。”
“典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词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典簿指朝廷文书或掌管文书的官职。其中“典”有掌管、法规之意,“簿”指官方册籍或文书,合称表示负责管理重要文书的职位。
起源与设置
始于元代,国子监、翰林院等机构设此职,明代延续,清代在翰林院、国子监保留。
具体职能
主要负责章奏文牍管理,如记录符券、君臣画像存档,并参与监务管理(如马匹草料、象房事务)。
职位层级
属中下级官吏,常与监丞、监副等协同办公,受提督太监或监督太监管辖。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典簿与符券、君臣画像同贮于“古今通集库”,印证其文书管理职能。
如需了解更详尽的官职体系,可参考《明史·职官志》或《清会典》等典籍。
《典簿》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来记录事物、资料的册子、册籍。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典簿来存储重要的文书和公共记录。
拆分部首和笔画《典簿》的部首是“八”和“竹”,总共有14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典簿》是根据典籍和竹简这两个词合并而来的。典籍代表了有关法律、政府文件和历史记录的书籍,而竹简则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记录工具。在繁体字中,典簿的写法是「典籧」。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典簿」的汉字写法稍有不同。典字的上方加一点,竹字的左右两边各加一横,表示竹简的形状。
例句请把这份文件归档在典簿中。
组词典簿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典簿管理员、典簿记录、典簿管理等。
近义词典簿的近义词有:档案、卷宗、册页。
反义词典簿的反义词有:无纸化、电子文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