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径一尺。《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6*人。”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其可以自随者,莫如书画。然径尺之影,一览无餘,画之缺点一;但有形式,而无精神,画之缺点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径尺汉语 快速查询。
"径尺"是汉语中具有明确几何学含义的计量表述,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中定义为物体直径达到一尺的度量标准。该词由"径"与"尺"两个计量单位复合构成,"径"特指圆形物体的直线距离,而"尺"作为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代33.3厘米。
在古代器物考据领域,《考工记译注》(中华书局,2018)记载周代礼器制作标准:"玉璧径尺,天子之制",说明该度量在礼制器物中具有等级标识功能。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青玉璧(藏品编号:故00195241)实测直径33.1厘米,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
语言学角度分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径尺"存在转喻用法,如《齐民要术》载"径尺之木,可为栋梁",此处借物理尺度喻指材料品质。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发展为意境营造手法,如白居易《太湖石记》"径尺玲珑,具千岩之势"的文学表达。
“径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是直径一尺,主要用于描述物体的具体尺寸。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如、、),“径尺”指直径为一尺的度量单位。其中“径”指直径,“尺”是中国传统长度单位(约合现代33.3厘米)。
古籍用例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描述圆形物体的尺寸,如器物、自然物等。现代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学术或文学领域。
注意事项
需区分“径尺”与“尺寸”的差异:前者特指直径长度,后者泛指物体大小。此外,“尺”为古代单位,若需现代换算,1尺≈33.3厘米。
总结来看,“径尺”是一个具体而客观的度量概念,而非比喻性成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参考《韩非子》等相关文献。
哀家梨察举长眠尘昏穿帮春耕赐腥大荔人当衢当扆大雩顶门一鍼短线钝才厄急耳箭妃子园稿费哽恧汉咏荷的合面街火数家报涧阿姜孟教戒交糺交头接耳节署寖恶金口玉言诳诬括籍哰哰连烽两头虺灵纲柳嚲莺娇马生角梅轩蒙在鼓里冥观鸣嗥攮包山穴生柴始末缘由视肉随顺亭历同根文贝五大夫城雾鬟五弦琴像形憸佞霞梯谢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