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易·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朱熹 本义:“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后因以“后甲”指下午。
(2).指甲后三日之丁日。 宋 范成大 《次韵郊祀庆成》:“庆期符后甲,元日际初辛。”
(3).龟甲后部。《周礼·春官·龟人》“与其体,辨之” 唐 贾公彦 疏:“此龟前甲长,后甲短。”
“后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易经·蛊卦》提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解释:甲为“日之始,事之端”,即甲日象征事物的开端。
《周礼·春官·龟人》记载龟甲分为前、后两部分,唐代贾公彦注疏提到“前甲长,后甲短”,说明龟甲后部较短小。这一释义与古代占卜用龟甲的具体形制相关。
因甲象征起始,部分文献(如)引申“后甲”为下午时段,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后甲”多用于古代文献,核心含义与《易经》中的时间推算相关,其次涉及龟甲结构。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指向。如需深入解读,可参考《周易》注疏类文献。
后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尊贵之后、位居高位的人。
《康熙字典》将“后甲”词的第一个字“后”归类于“口”部,它的拆分部首是“田”,共有八个笔画。第二个字“甲”归类于“疋”部,拆分部首是“田”,有十个笔画。
“后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天子、贵族等位居高位的人常常使用“甲”作为身份的标志,因此被后人用来指代位居高位的人。繁体字“後甲”与简体字拼写相同,只是书写方式上略有区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后甲”这个词的表达方式略有差异。其中,“后”的古代写法可以写作“後”或“豗”,而“甲”可以写作“甲”或“皀”。
1. 他是家族的后甲,受到了全家人的尊敬和爱戴。
2. 她因为聪明才智、品德高尚,成为公司的后甲。
组词:后继、后来、尊贵、贵族
近义词:贵胄、高官
反义词:庶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