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既来之,则安之的详细解释
既来之,则安之的解释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com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sm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来此,那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儿女英雄传》
详细解释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既来之,则安之。仙子请坐,容小生递一杯酒咱。”《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瑶琴 既来之,则安之。” 沙汀 《代理县长》:“好好养你的病吧--既来之,则安之。”
专业解析
“既来之,则安之”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其含义丰富且至今广为使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对于已经来到的人或事物,就应该以安定的心态去接纳和对待。强调面对既成事实或现实处境时,应顺其自然,安心接受,不再做无谓的忧虑或抗拒。
- “来之”:指人或事物的到来、出现或成为现实状态。这里的“来”不一定是主动前来,更多指客观上的“到来”或“发生”。
- “安之”:指使心境安定、平静地接受、适应或处置这个已经到来的情况。“安”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安定”。
- 整体逻辑:既然某种情况已经发生或某人已经到来(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那么最好的态度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安心面对、适应并妥善处理它。
二、语义来源与演变
此语最早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引自《汉语大词典》在线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孔子原意是指:对于远方不归附的人,要用仁政和德政去感召他们来归顺;他们既然来了,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心定居下来。这里侧重于治国安邦的策略,指统治者对归附者应负起责任,使其安居乐业。
- 后世在使用中,其含义逐渐泛化,超越了政治语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重点转向强调个人面对现实、顺应境遇的心理调适和处世态度,即接受现状,随遇而安,避免不必要的烦恼。这种演变后的含义成为现代最常用的解释(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三、现代用法与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既来之,则安之”常用于以下情境:
- 劝慰他人或自我宽解:当遇到不如意、无法改变的情况(如身处陌生环境、遭遇意外变故、承担某项任务)时,用以劝人(或自己)放下焦虑,安心接受并积极适应。例如:“出差的地方虽然偏僻,但既来之,则安之,就当体验生活吧。”
- 表达随遇而安的态度:形容一种不苛求、不强求,能顺应环境变化的豁达心态。
- 隐含“负责任”的意味(保留部分古意):有时也指对来到自己这里的人或事物,有责任安顿好、处理好。例如:“这些实习生分配到我们部门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要好好带他们。”
四、同义与关联表达
- 随遇而安:强调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 安之若素:形容面对困境或异常情况,能像平常一样安然处之。
- 逆来顺受:虽有接受现实之意,但更侧重消极忍受,略带贬义,与“既来之,则安之”的积极调适心态有所不同。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在线版):提供了该成语的原始出处及基本释义。 [可访问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网站或授权数据库查询]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了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标准解释和常用义。 [可查阅纸质版或商务印书馆官方认可的在线平台]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有助于理解“来”、“安”等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演变。 [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对成语的现代用法、辨析有详细说明。 [长春出版社出版]
-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虽为虚词词典,但对理解类似结构的表达方式有参考价值。 [商务印书馆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既来之,则安之”是中国古代经典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出处与原始含义
该成语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为孔子对弟子冉有、季路的劝诫:“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原意:指统治者应以德政吸引远方百姓归附(“来之”),并妥善安置他们(“安之”)。这里的“来”“安”均为使动用法,即“使…来”“使…安定”。
二、语义演变与现代表达
随着时间推移,该成语逐渐衍生出两层含义:
- 对他人态度:接纳并妥善安置投奔者(保留原始政治含义);
- 对己处事原则:既然面对现实,便以平和心态接受,积极应对而非逃避。例如现代常用于安慰他人或自我调节,如“既然已到新环境,不如既来之则安之”。
三、蕴含的处世哲学
- 接受现实:强调不抗拒已发生的事实,如所述“面对变故时需有适应能力”;
- 积极应对:主张在接纳现实的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法,而非消极抱怨;
- 辩证思维:暗含“逃避反促问题激化,直面才能化解矛盾”的辩证观。
四、使用注意
- 常见误写:易将“既”(表完成态)误作“即”(表将来态),正确写法为“既来之”;
- 语法结构:复句式成语,多作状语使用,如“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五、经典案例
《论语》中,孔子通过“季氏将伐颛臾”事件,批评弟子未能以德政安民,反而支持武力征伐,违背了“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理想。这一典故成为成语的核心语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昂黛百堕俱举白石仙白手兴家备体边儆波浪鼓裁夺草诏蠢动鹑野此番典式仿宋体放映队烦急肥马轻裘封宝風光隔并攻倒贯连汉壁候潮画栏混然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碣子警政究究剧权举世瞩目拒违阑入掠盗六参芒角迷你泥鳅狗子判官疲单孅阿骑虎青浅驱寒柔麻三十二相商猋饰容实行事踪腾噪头足王居士丸子猥积为民除害项羽吟小学生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