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隔并。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天地不交则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则二气隔併矣。”
谓阴阳失调而生之水旱灾害。《后汉书·陈忠传》:“故天心未得,隔并屡臻。” 李贤 注:“隔并,谓水旱不节也。”《晋书·阮种传》:“自顷阴阳隔并,水旱为灾,亦犹期运之致。”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三:“天地之气,阴阳相半,曰暘曰雨,各以其时,则谓之和平。一有所偏,则谓之隔并。隔并者,谓阴阳有所闭隔,则或枯或潦,有所兼并也。”
“隔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阴阳二气不调和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典籍:
现代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两个事物差异过大,无法相提并论”(如),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在古文阅读中,应优先考虑“阴阳失调致灾”的原始含义;现代语境下若使用“差异悬殊”的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古籍。
《隔并》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和笔画。补充:这个词通常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而在口语中使用较少。
《隔并》由两个部首组成:隔(隹部)和并(曰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隔并》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并且是现代汉字的繁体形式。它可能在一些古籍中有所出现,但在现代汉字中并不常见。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关于《隔并》一词在古代的确切写法,我们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
这是一句使用《隔并》的例句:他们之间有一堵高墙《隔并》他们的视线。
相关词语:分隔、隔离、分开
反义词:连接、合并、联合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