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隔并的意思、隔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隔并的解释

犹隔并。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天地不交则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则二气隔併矣。”


谓阴阳失调而生之水旱灾害。《后汉书·陈忠传》:“故天心未得,隔并屡臻。” 李贤 注:“隔并,谓水旱不节也。”《晋书·阮种传》:“自顷阴阳隔并,水旱为灾,亦犹期运之致。”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三:“天地之气,阴阳相半,曰暘曰雨,各以其时,则谓之和平。一有所偏,则谓之隔并。隔并者,谓阴阳有所闭隔,则或枯或潦,有所兼并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隔并"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具体文献用例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本义:阻隔与合并的矛盾统一

"隔"指分离、阻隔,"并"指合并、聚集。"隔并"合用,形容事物既存在分隔排斥又趋向聚合的矛盾状态。这一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与人事对立统一规律的观察:

  1. 《说文解字》释"隔"为"障也",指空间或关系的阻隔;释"并"为"相从也",意为合并归一。二字组合体现事物分合辩证关系。
  2. 《黄帝内经·素问》 以"隔并"描述人体气血运行的异常状态:"血气隔并,营卫不通"(气血阻滞与聚集并存,导致循环失调),此处凸显病理状态下对立力量的冲突。

二、引申义:矛盾激化与失衡

在哲学及医学文献中,"隔并"进一步引申为矛盾双方激烈对抗导致的失衡现象:

  1. 《庄子》注疏 提及阴阳二气"隔并相争",指阴阳失调引发自然灾异或人体疾病,强调矛盾激化后的负面影响。
  2. 中医典籍《类经》 阐释:"隔者,阴阳不相交;并者,偏聚于一隅",指出"隔并"是阴阳失和、偏盛偏衰的病机关键,如热邪壅聚或寒凝气滞等证候。

三、现代应用与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中"隔并"极少独立使用,但作为构词语素保留在专业术语中: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3. 郭象《庄子注》(《诸子集成》本)
  4.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中医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隔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自然现象:阴阳失调导致灾害

指阴阳二气不调和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典籍:

二、事物差异:无法并列

现代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两个事物差异过大,无法相提并论”(如),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使用建议

在古文阅读中,应优先考虑“阴阳失调致灾”的原始含义;现代语境下若使用“差异悬殊”的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晶晶暴尪蚕豆象参谋惝恍迷离谗铄崇宏畜生翠驳道堂定正地平面冬住杜诗韩集分灯风雨飘零分虎竹革新变旧贯丳关营后师灰木呼叫讲案教塲交床叫聒酒有别膓枯桐冷若冰霜列身灵开礼品俪影龙蛰蠖屈论执緑油盘驳旁行貔狸魄虑切近欺拒妻荣夫贵栖息身怀六甲私憾私钱送究算筹随声趋和太学体傥来条盆同心合意枉担虚名五禽嬉娴丽仙期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