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诏的意思、草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诏的解释

(1).拟写诏书。 唐 李肇 《翰林志》:“学士於禁中草詔,虽宸翰所挥,亦资检讨,谓之视草。” 唐 李商隐 《赠庾十二朱版》诗:“君王晓坐金鑾殿,只待 相如 草詔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仁宗 初立,今上为皇子,令中书召学士草詔。”

(2).指拟定的诏书。 清 侯方域 《于谦论》:“使 谦 率羣臣,羣臣必从,何也? 谦 之任遇深,而羣臣所恃也。乃不闻其有此举。而草詔一传, 谦 亦唯唯署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草诏"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指代古代帝王颁布诏书前由臣属代笔起草的行为。该词由"草"(初步拟定)和"诏"(皇帝命令)构成,最早见于《旧唐书》,宋代翰林学士专司此职,明代内阁大学士亦承担此责。

唐代白居易《新乐府·紫毫笔》记载"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侧面印证官员草拟诏书需用特供紫毫笔的史实。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诏令文集中,可见大量由臣工起草的文书原稿。

该词汇在当代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研究》将草诏制度列为官僚体系运作的重要环节。相关术语包含"拟诏""奉诏",而最终颁布的文本称为"定诏"或"朱批诏书"。

网络扩展解释

“草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拟写诏书
    指古代官员或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行为。例如唐代翰林学士在禁中草拟诏书,称为“视草”。这一过程需严谨且符合皇家规范,常见于重要政令或任免文书的撰写。

  2. 指拟定的诏书
    即已起草完成但尚未正式颁布的诏书文本。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仁宗即位时中书省召学士草诏的情景。


二、延伸与背景


三、总结

“草诏”既指起草诏书的行为,也指诏书文本本身,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文书制度。其权威解释可参考《翰林志》《归田录》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罔白头如新备身不射宿裁书出兑纯化大重登誉跌踼迭头蹲坑恶剑番菜芳春节纷蔼副相跟步根脚宫碗勾追官店荷筩鸿均淮乡伙器活现世剑及履及搅杂角壮京钱寄宿舍局格考终耒子零蛋龙蹄卢浮宫卖工幂历木皮丘隅驱掳仁公鳃孔觞斝生辰纲盛农神鬼世镜耍奸取巧漱洗谭笺贪位慕禄陶工套滙跳丸魏强小建小奚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