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诏的意思、草诏的详细解释
草诏的解释
(1).拟写诏书。 唐 李肇 《翰林志》:“学士於禁中草詔,虽宸翰所挥,亦资检讨,谓之视草。” 唐 李商隐 《赠庾十二朱版》诗:“君王晓坐金鑾殿,只待 相如 草詔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仁宗 初立,今上为皇子,令中书召学士草詔。”
(2).指拟定的诏书。 清 侯方域 《于谦论》:“使 谦 率羣臣,羣臣必从,何也? 谦 之任遇深,而羣臣所恃也。乃不闻其有此举。而草詔一传, 谦 亦唯唯署名。”
词语分解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
- 诏的解释 诏 (詔) à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草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解释
-
拟写诏书
指古代官员或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行为。例如唐代翰林学士在禁中草拟诏书,称为“视草”。这一过程需严谨且符合皇家规范,常见于重要政令或任免文书的撰写。
-
指拟定的诏书
即已起草完成但尚未正式颁布的诏书文本。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仁宗即位时中书省召学士草诏的情景。
二、延伸与背景
- 历史用例:唐代李商隐诗句“君王晓坐金銮殿,只待相如草诏来”,以司马相如代指翰林学士,凸显草诏者的重要性。
- 成语含义:部分资料将其引申为“临时写成的紧急命令”,强调紧迫性下的非正式性(如提及,但需注意该来源权威性较低)。
三、总结
“草诏”既指起草诏书的行为,也指诏书文本本身,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文书制度。其权威解释可参考《翰林志》《归田录》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草诏”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皇帝亲自亲笔写的诏书。
拆分部首和笔画:草诏的部首是草字头部的艹,它的左边是禾字底部的百,右边是龙身上的火。
来源:草诏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乐书》中,意为“皇帝亲自用草书写的诏书”。
繁体字:草诏的繁体字为「草詔」。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草诏的字形更加简化,但整体结构和部首位置与现代相似。
例句:皇帝发出草诏,传达对臣民的重要命令。
组词:诏书、诏令、大诏、小诏等。
近义词:诏令、詔書、诏书等。
反义词:废诏、废书、废令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帮助!有其他问题也可以问我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