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倢伃的意思、倢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倢伃的解释

[imperial cocubine] 同“婕妤”( jiéyú)

详细解释

宫中女官名。 汉武帝 时置。自 魏 晋 至 明 多沿设。《汉书·昭帝纪》:“ 孝昭皇帝 , 武帝 少子也。母曰 赵倢伃 。” 颜师古 注:“倢,接幸也。伃,美称也。故以名宫中妇官……字或并从女。”《汉书·外戚传上》:“ 武帝 制倢伃、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参见“ 婕妤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倢伃"(jié y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用作中国古代宫廷女官的称号。以下从词典释义、字形分析、历史背景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含义

    倢伃(亦写作“婕妤”)是汉代宫廷女官名,为妃嫔等级称号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昭仪,属内命妇的高阶品级。其职责包括辅佐皇后管理后宫事务、参与礼仪活动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卷,第567页;《辞源》(修订本)第1册,第320页。

  2. 词义演变

    • 本义:源于“倢”(敏捷)与“伃”(美称),合指“才敏美善之人”。
    • 引申义:后世文学中偶作才女代称,但核心仍指向宫廷职衔。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200页。


二、字形与读音分析


三、历史制度背景

汉代后宫制度中,“倢伃”为正式品阶:

  1. 等级序列:皇后 → 昭仪 →倢伃 → 娙娥 → 容华 → 美人等(《汉书·外戚传》)。
  2. 代表人物:汉武帝宠妃赵飞燕初封“倢伃”,后晋位皇后(《汉书·孝成赵皇后传》)。
  3. 职能范围:掌礼仪教习、协助祭祀,享有俸禄与侍从编制。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第421页;《汉书》卷九十七。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书·外戚传序》:

    “至武帝制倢伃、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935页。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倢,佽也。伃,女子美称。汉宫仪合二字为官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67页。


五、常见误用辨析


引用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
  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倢伃”是古代中国后宫嫔妃的称号,通常写作“婕妤”(现代更常用后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等级

    • 婕妤是汉代至唐代妃嫔的等级称号,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地位仅次于皇后和昭仪。汉代制度中,婕妤位列嫔妃第三等(皇后→昭仪→婕妤→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
  2. 名称寓意

    • “婕”意为敏捷、优雅,“妤”通“倢”,指聪慧美丽,组合体现对嫔妃才貌的期许。两字均为女字旁,凸显女性特质。
  3. 历史演变

    • 汉朝:地位较高,如班婕妤以贤德著称。
    • 魏晋至唐:逐渐降级,唐代降为九嫔之下的第五等(皇后→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
  4. 文学与使用

    • 常见于史书和诗词,如《汉书·外戚传》记载班婕妤事迹。
    • 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日常已无实际使用。

注意:“倢伃”是“婕妤”的异体写法,现代规范汉语推荐使用“婕妤”。

别人正在浏览...

肮脏气逼接逼水冲谦爨烟寸义大事怼笔对枰独明法儿藩蔽方陈放行焚裂凫舄浮漾孚尹挂吼孤贞灰陨骄妄假钺痎疟接墒经纶手径自金銮宝殿及属酒幔钜屏课役牢肉泪碑联大棂床灵丹六辔买交毛栗子马资马訾水牧字内当剽劫谦称清历秦赘仁强襂襹生荒松江鲈跳踉颓纲卧果儿虾蚾险侧现代十六家小品效益工资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