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特牲的肉。《礼记·玉藻》:“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 陈澔 集说:“牢肉,即特牲之餘也。”
“牢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古代祭祀用肉(主流含义) 根据(汉典)及多个文献记载,“牢肉”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特牲肉,即专供祭祀的牲畜肉。该词出自《礼记·玉藻》:“夕深衣,祭牢肉。” 陈澔集说注释为“牢肉,即特牲之餘也”,说明这是祭祀后剩余的特定部位肉品。此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牛、羊、猪),“肉”则为可食用的部分。
比喻亲情纽带(较少见用法) 中提到其为成语,解释为“无法割舍的亲情或感情纽带”,将“牢”引申为牢固,“肉”象征肉体或血缘关系。但这种用法在其他权威典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属于现代语境下的衍生义或特定地区的比喻用法。
使用建议:
《牢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味着坐牢或被软禁的人吃到的只是监狱所提供的食物,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环境中的人的不幸遭遇。
《牢肉》由两个汉字组成,牢(láo)的拆分部首是牛(niú),肉的拆分部首是月(yuè)。牢的笔画数为7,肉的笔画数为6。
《牢肉》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国古代文献,相传出自战国时期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牢目前没有繁体字形式,繁体字通常保留了与简体字相同的形状和拆分部首。
在古时候,牢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牢字的形状上方有个“火”字旁,并且下面的“卄”部结束的位置是缘至该部件开始的一个小断点,与现代略有差异。而肉字古代写法与现代形式相似。
1. 他因犯罪被判入狱,几年来一直吃着监狱提供的牢肉。
2. 我们要煮块鸡肉吃,不要让它成为牢肉。
牢房、牢笼、吃牢肉、牢狱、牢狱之苦
囹圄、拘押
自由、解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