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剽刦 ”。抢劫。《汉书·王尊传》:“往者 南山 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卫兵所至,责其供餉,既不能给,因坏其什器,撤其庐舍而焚之,甚於剽刦。”《明史·宦官传二·陈奉》:“每託巡歷,鞭笞官吏,剽劫行旅。” 郭沫若 《<孔雀胆>后记》:“但假如以剽劫为事,那就不是农民革命军了。”
“剽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文学分析或特定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贬义色彩。
“剽劫”强调暴力掠夺行为,具有历史文献的深厚背景,使用时需注意其负面含义及语境适配性。
剽劫(piāo jié)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通过抢夺、掠夺等手段非法地获得财物。它可以分解为“刀”和“攵”两个部首,总共有10画。
“剽劫”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卫鞅列传》中,用来描述非法抢劫。与此相似的繁体字是「剽竊」(piāo qiè)。
在古代,人们写“剽劫”的方式有所不同。最早的记载是用“彪劫”来表示这个词,后来也有使用「剽窃」、「剽窃」等写法。
1. 这伙匪徒常常在夜间剽劫过路人。
2. 案发后,警方逮捕了一名涉嫌剽劫的罪犯。
3. 历史上有不少海盗以剽劫为生。
剽夺、剽窃、剽悍、抢劫、掠夺
抢劫、抢夺、劫掠
守法、守纪、遵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