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骄纵狂妄。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边疆提锁将军,久握兵权,常来朝覲,则心生敬畏,如 吴三桂 、 耿精忠 辈,皆以久不朝覲,遂生骄妄。”
“骄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骄妄(拼音:jiāo wàng)指骄纵狂妄,形容人因自大、傲慢而行为放肆,缺乏约束。该词常用于描述长期掌握权力或地位者因缺乏监督而滋生的负面性格特征。
历史文献
清代魏源在《圣武记》卷二中提到:“边疆提锁将军,久握兵权,常来朝觐,则心生敬畏;如吴三桂、耿精忠辈,皆以久不朝觐,遂生骄妄。”
此例说明,吴三桂等将领因长期远离中央政权监管,逐渐变得骄纵狂妄。
现代用法
如造句:“淡名利,耐寂寞,挡诱惑,两袖清风;勤务实,去骄妄,讲法制,一身正气。”
强调通过克制欲望、务实作风来避免骄妄心态。
字形结构
“骄”为左右结构,本义指马壮健,引申为自满、傲慢;“妄”为上下结构,意为荒谬、非分,二者组合强化了“不合理的傲慢”之意。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骄横、狂妄;反义词:谦逊、审慎。
多用于批评性语境,如历史评价、人物性格分析或道德劝诫,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达中。需注意语境适配,避免口语化滥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圣武记》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骄妄》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或行为过于自负、自大,对他人不尊重或轻视。这个词常用于贬义,表示不良的性格特征。
《骄妄》的部首是「骨」,分解成「骨」和「单」两个部分。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
《骄妄》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该书是一部对古代汉字做出解释的字典,对于汉字的形状、意义及用法有着很大的贡献。
《骄妄》的繁体字为「驕傲」。这个繁体字在台湾、香港等地通常使用。
在古代,「骄妄」这个词的写法有所区别。定义中的「骄」字写作「驕」,而「妄」字写作「儛」。这些字眼的字形和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
1. 他骄妄自大,把自己当成了全世界的中心。
2. 她的骄妄态度让人难以忍受。
3.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非常骄妄,总是对别人嘲笑和轻蔑。
1. 骄矜:指人出于骄傲自满而傲慢。
2. 骄纵:指人过于骄傲而放纵自己,不顾他人感受。
3. 傲慢:指人自视甚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1. 自负:指对自己的能力、成就过度自信,过于自负。
2. 傲慢:指对他人态度冷漠傲慢。
3. 自大: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高度自信,自己为中心。
1. 谦逊:指个人对自己不过分自信,对他人恭敬尊重。
2. 谦和:指个人态度温和,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意见。
3. 谦虚: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过分夸大,以真实为基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