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课役的意思、课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课役的解释

(1).役使督促。《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则利岁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陶 自归,解装课役,大修亭园,惟日与 马 共棋酒。”

(2).赋税及徭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其四,以糜费金宝减耗课役为损国也。”《隋书·高祖纪下》:“秋七月壬申,詔以 河 南八州水,免其课役。”《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课役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需拆解单字本义并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1. 单字释义

    • 课(kè):

      本义指“征收赋税”,《说文解字》释为“试也”,引申为考核、赋税。在财政语境中特指按法规征收的税项,如唐代“租庸调”中的“课”即指赋税部分 。

    • 役(yì):

      原指“戍边”,《周礼》注“役谓发兵起众”,后泛指劳役、差役。古代户籍制度下,“役”是百姓对国家承担的力役义务 。

  2. 合成词“课役”的专义

    指赋税与劳役的合称,为唐代以降的财政术语:

    • 经济属性:“课”以实物或货币形式缴纳(如粮食、绢帛);
    • 人身属性:“役”需亲身承担力役或兵役。

      如《新唐书·食货志》载:“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其中“租调”属“课”,“庸”代役钱则关联“役”制 。

  3. 历史制度背景

    课役制度与均田制绑定:

    • 受田丁男(21-59岁)需同步承担课役,称“课口”;
    • 免课群体包括老幼、残疾、官员等(见《唐律疏议·户婚》) 。

      此制度至两税法改革(780年)后逐渐被货币化税收取代。

  4. 引申社会影响

    课役负担过重常致“逃户”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即映射课役苛酷的社会矛盾 。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课役”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作为动词

含义:役使、督促。
用法:多用于描述对劳动力(如童仆、隶卒)的调度和管理。
例证:


二、作为名词

含义:赋税与徭役的合称。
背景:古代“课”指按法规征收的赋税,“役”指官府征发的劳役。
例证:


“课役”一词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纱帽傍邻不怕采工超群越辈朝议沉酣赤方翅鞘传讯触觉赐席词雅葱菁凑数倒提断阙尔汝歌梵本芳信凡士焚燔福寿无疆盖棺事定鬼功归公故址黑楼子候者惑世盗名浆家角壮急景决彻决意看场寇暴梁邸劘切南陇偶词奇巧如手如足丧纪丧制烧燔涉渡饰羽寿身耍颠笋虡天欃天荫铁齿杷同心藕透泄完娶物主衔耀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