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役使督促。《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勠力,则利岁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 陶 自归,解装课役,大修亭园,惟日与 马 共棋酒。”
(2).赋税及徭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其四,以糜费金宝减耗课役为损国也。”《隋书·高祖纪下》:“秋七月壬申,詔以 河 南八州水,免其课役。”《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
“课役”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含义:役使、督促。
用法:多用于描述对劳动力(如童仆、隶卒)的调度和管理。
例证:
含义:赋税与徭役的合称。
背景:古代“课”指按法规征收的赋税,“役”指官府征发的劳役。
例证:
“课役”一词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课役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强迫劳动、征召劳役。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语和彳,总共有11个笔划。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古代社会。
课役的繁体字为「課役」。
古时候,课役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例如「課隸」、「课隶」等,但整体意思保持一致。
1. 在古代,农民常常被征召到城市进行课役。
2. 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很少被强制进行课役。
课役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新词,例如:
与课役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与课役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