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迷方的意思、迷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迷方的解释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黄节 补注:“ 胡枕泉 曰:‘方,犹道也。’……此言迷道独沉沦谬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虽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写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元瓘》:“白昼如雾, 吴 师迷方,遂败之。”

(2).佛教语。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寻桃源观》诗:“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缘合》:“小妮唤名 慧月 ,生来有些劣撇,替人指点迷方,自己积成寃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迷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迷”和“方”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主要指向迷失方向或方法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 分字释义

  1. 迷 (mí):
    • 本义:分辨不清,失去判断力。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迷”指“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例如:“迷路”、“迷惑”。
    • 引申义:可指沉醉于某事(如“迷恋”)、使迷惑(如“迷人”)、或指沉醉于某事的人(如“戏迷”)。
  2. 方 (fāng):
    • 本义:方向、方位。据《汉语大词典》,“方”指“方向;方位”。例如:“东方”、“方向”。
    • 引申义:可指方法、办法(如“千方百计”)、正直(如“方正”)、地方(如“远方”)、或指数学上的乘方等。

二、 合成词“迷方”的含义 将“迷”和“方”组合成“迷方”,其核心含义结合了两字的主要意思:

  1. 迷失方向:
    • 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含义。指在物理空间上辨别不清方位,找不到正确的路径或目的地。例如:“在沙漠中迷方”。
    • 引申指在人生道路、事业发展或思想认知上失去目标、准则或判断力,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例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方”。
  2. 迷失方法/正道:
    • 此义项强调失去了正确的方法、途径或应遵循的正道、准则。指做事找不到头绪、没有章法,或偏离了正确的行为规范。例如:“学无定法,易致迷方”。

三、 特殊用法(古语/佛教) 在古汉语或佛教典籍中,“迷方”有时有更特定的含义:

总结 “迷方”一词的核心含义是迷失方向或迷失方法/正道。它既可用于描述物理空间上的迷失,更常用于比喻在人生、事业、思想或行为规范上失去目标、准则或正确途径的状态,表达一种困惑、茫然和无措的感受。在特定语境(如佛教)下,它有指代迷惑众生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迷方”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迷失方向
    指人或事物失去方向感或陷入混乱状态。

    • 出处:南朝宋诗人鲍照《拟古》诗中的“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以及《文心雕龙》的“虽有通才,迷方告控”。
    • 现代用法:可引申为对人生、目标等抽象概念的迷失,如“他一度在名利场中迷方”。
  2. 佛教术语
    指令人困惑的境界或“迷津”,寓意世俗烦恼与无明。

    • 文学引用: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以及皎然《晚春寻桃源观》的“玄机亦可照迷方”。
    • 宗教意义:佛教借此比喻需通过修行或智慧破除的虚妄认知。

二、延伸与示例

三、注意事项

不同语境下词义差异较大,需结合文献或具体文本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朝至唐代诗文或佛教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

鞍前马后榜师饱贮备席倍屣搏弄陈凯歌驰骋垂泣出举触目成诵大贾逮赴大小大动心骇目饵蠒丰肴分桃断袖割恩断义冠军贯朽粟腐黑木耳和隋虹裳鬨争花息虎奔蹇缺疾驰接风积非习贯经天纬地峻密开具壈坎略窥一班辽豨礼至门额目不暇给拿送批抹勤慤森严杀敛少年中国说时作收房甩手掌柜霜阵损夺筒裙土满讬肺附危坐吴蔡下程小嘎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