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迷方的意思、迷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迷方的解释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黄节 补注:“ 胡枕泉 曰:‘方,犹道也。’……此言迷道独沉沦谬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虽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写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元瓘》:“白昼如雾, 吴 师迷方,遂败之。”

(2).佛教语。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寻桃源观》诗:“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缘合》:“小妮唤名 慧月 ,生来有些劣撇,替人指点迷方,自己积成寃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迷方”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迷失方向
    指人或事物失去方向感或陷入混乱状态。

    • 出处:南朝宋诗人鲍照《拟古》诗中的“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以及《文心雕龙》的“虽有通才,迷方告控”。
    • 现代用法:可引申为对人生、目标等抽象概念的迷失,如“他一度在名利场中迷方”。
  2. 佛教术语
    指令人困惑的境界或“迷津”,寓意世俗烦恼与无明。

    • 文学引用: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以及皎然《晚春寻桃源观》的“玄机亦可照迷方”。
    • 宗教意义:佛教借此比喻需通过修行或智慧破除的虚妄认知。

二、延伸与示例

三、注意事项

不同语境下词义差异较大,需结合文献或具体文本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南朝至唐代诗文或佛教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迷方的意思

《迷方》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是一种使人困惑、迷失方向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境。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康熙字典》,《迷方》是由部首辶(辵)和口组成。其中,辶(辵)是一个意思为“走”的部首,口代表“嘴巴”。

根据笔画拆分,辶有3画,口有3画,总共6画。

来源

《迷方》一词的来源具有一定的疑问,其具体的渊源尚不明确。

繁体

《迷方》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迷方」。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迷方”可能有其他的写法,但目前并没有得到详细的相关记载。

例句

1. 这个难题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迷方。

2. 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但始终无法找到解决这个迷方的方法。

3. 面对这个迷方,我感到十分困惑。

组词

迷路、迷宫、迷惑、方向、问题

近义词

谜团、难题、困境、难解之谜、死结

反义词

明了、清晰、易解、简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