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的意思、三日的详细解释
三日的解释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日的解释 日 ì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日班。
专业解析
“三日”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三日”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丰富,既有具体的指代,也有丰富的文化引申义。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时间单位
指连续的三天时间,即七十二小时。
- 释义: 作为基本的时间量词,表示一个由三个连续白天和黑夜组成的时段。
- 例句: “会议将持续三日。” / “他离开家乡已有三日。”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权威词典释义)
二、 引申义与典故
- 指代“一段时间”或“不久”:
- 释义: 并非精确指三天,而是泛指较短的一段时间,常带有“时间不长”或“很快”的意味。
- 例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意指分别时间虽短,对方已有显著进步。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收录典故及引申义)
- 特指农历每月上旬的第三天:
- 释义: 在传统农历纪日中,“三日”专指该月的第三天。
- 例句: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王建《新嫁娘词》)——指新娘在过门后的第三天开始下厨。
- 来源参考: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侧重古汉语及历史文化)
- “三天”的雅称或固定搭配:
- 释义: 常用于特定称谓或习俗中,如“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的仪式)。
- 来源参考: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解释特定文化习俗)
三、 特殊领域用法
- 医学: “三日疟”
- 释义: 指疟疾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如发冷发热)每隔约72小时(即三日)周期性发作一次。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医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专业术语释义)
- 音乐(古): “三日不绝”
- 释义: 形容音乐或歌声美妙动人,余音袅袅,仿佛在耳边萦绕多日。源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
- 例句: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列子》。 (收录典故出处)
“三日”最基本、最核心的含义是连续的三天时间。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它衍生出泛指较短时间的用法,并融入特定文化习俗(如洗三、月之三日)和典故成语(如士别三日、余音绕梁)中。在医学领域则有“三日疟”这样的专业术语。理解“三日”需结合具体语境,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网络扩展解释
“三日”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主要含义
-
时间概念
- 指自然时间的三天,如《易·蛊》中“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即强调时间跨度。
- 引申为短暂的时间,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或情况紧迫,如“三日完成紧急任务”。
-
日期特指
- 每月第三天,如曹丕《与吴质书》中“二月三日”。
- 特指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古代有踏青、祈福的习俗,如晋代潘尼诗中“聊为三日游”即指此节。
二、其他用法
- 婚俗文化:指新婚第三天“回门”,即夫妇探访女方父母,属传统民俗。
- 文学意象:常与自然景象结合,如戴叔伦诗句“兰溪三日桃花雨”,描绘雨后春景。
三、语境差异
- 在古籍中多与历法、节气相关,现代汉语更侧重时间长短或特定习俗。例如“三日不绝”既可形容余音(如典故“余音绕梁”),也可指事务连续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民俗细节,可查看相关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辩口利舌避路并然不洽不胜憯急产业结构骋欲池观垂亡大声疾呼大题叠片诋忤凤凰车拂明餻糜工业规划光影官纱贯颐备戟顾畏鸿断话名逭遁混混儿馄屯蛱蜨图解兰津发酒董矩彟可叹扩大会议六路律博士噢嗗滂沱大雨凭愚钳掣锹镢军绮幕轻驶秋霜启颜日不移晷骚旨沈刻轼车逝殂适妇撕裂娑罗笼檀越晚食翁姑五百五章纤疏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