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铃閤 ”。指翰林院以及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今狂花生枯木,又在铃阁之间,言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花之发,不可久也。”《晋书·羊祜传》:“﹝ 羊祜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 唐 韩翃 《寄裴郓州》诗:“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劳文毅公善居危城》:“﹝ 文毅公 ﹞遂入城蒞总督任,终日闭铃阁,以示无事。”
铃阁是中国古代官署建筑中的特殊称谓,本义指悬挂铃铛的楼阁,后演变为高级官员办公场所的代称。其具体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本义与典源
《汉语大词典》释“铃阁”为“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之处”,典出《晋书·羊祜传》。古代官署常于阁檐悬挂铜铃,用于警示或报时,铃声兼具威严与报信功能。
功能特征
据《通典·职官志》记载,唐代节度使府衙设铃阁,内置“传令钟鼓”,遇紧急军情则击铃示警。宋代《梦溪笔谈》补充称,铃阁多建于官署高处,兼具瞭望与传令作用。
文学意象
唐代诗人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中“铃阁朝犹闭,风亭战已酣”一句,以铃阁象征军事指挥中心;陆游《秋晚书怀》中“铃阁朝盘冰样冷,钓船夜笛月明多”则借铃阁暗喻官场清寂。
建筑规制
《营造法式》载宋代州府衙门建制,铃阁多与正厅、签押房构成轴线,其建筑规格体现等级差异。如节度使铃阁可设三层,县令铃阁仅单层。
历史演变
明清时期渐以“辕门”“节堂”取代铃阁之称,但地方志中仍存相关记载。如《苏州府志》载明代知府衙门保留“铃阁”旧名,作机密文书存放处。
“铃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将帅、州郡长官或翰林院官员处理政务的场所。这一用法多见于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例如:
部分资料提到“铃阁”可能与佛教建筑相关,指唐代寺庙中悬挂铜铃的阁楼,象征庄严与驱邪。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后世衍生含义,需结合具体文献考证。
该词承载了古代官署文化的特点,既体现权力机构的威严(如翰林院),又反映部分官员的简朴作风(如羊祜典故)。
建议:若需深入考证佛教相关的“铃阁”含义,可查阅唐代佛教建筑专著或地方志,以确认其使用范围。
闇修恻怅测角器産地长引成王败寇充好创草楚辞棰朴出脚村坞措置大雨如注东溜西逛恩赦泛婚返死发俏否德扶倾根外追肥供求关系韩王殿火鱼焦唇敝舌家庆贾竪揭示矜率菊水开正頍弁两角丱凌人凌腾落坐茻然谩学妙算墓碑泥濜赔损抢背七絶秦封亲札衾枕之乐棋槊启奏山房社翁蜀国弦厮搏似如通学为此蚊脚书享清福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