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选·嵇康<养生论>》:“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復废,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 尾閭 ,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及此闻溪漏,方欣验 尾閭 。” 清 赵翼 《逃荒》诗:“安得 尾閭 筹洩水,尽收归海出平畴。”
(2).泛指事物趋归或倾泄之所。 清 魏源 《军储篇一》:“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启超 《新民论》第二节:“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於内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於他地,以为我尾閭。”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报》的标准太高,外来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读者,应该要有一种日报来做尾闾,以销纳外来的投稿。”
“尾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词义演变与古代文化、医学等领域密切相关。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古代传说中的泄水之地
“尾闾”最早见于《庄子·秋水》,指传说中海水归聚之处。《汉语大词典》收录其释义为“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并引《庄子》描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这里的“尾闾”被赋予自然哲学色彩,象征天地水循环的枢纽。
2. 人体或动物生理部位
在中医及武术典籍中,“尾闾”指脊椎末端的尾骨部分。《中医基础理论》将其定义为“尾骨末端与肛门之间的区域”,并强调其在气功练习中需“保持尾闾中正”,以调节气血运行。现代解剖学中,“尾闾”也被用来描述动物尾巴根部的位置,如《动物学名词辞典》提及“尾闾关节”的结构功能。
该词从自然地理概念到生理概念的延伸,反映了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中的兼容性。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用于文学描写(如“百川终至尾闾”),也可用于医学或生物学领域。
“尾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本义
指传说中海水汇聚或倾泄的终点,最早见于《庄子·秋水》。文中以“万川归海”比喻自然循环,尾闾象征容纳百川的终极归宿,后引申为事物汇聚或消散的终点,如“甬江尾闾”指河流下游的泄洪口。
科学解释
现代地理学中,尾闾可指地势低洼、汇聚江河水的区域,如入海口或湖泊下游。
解剖学定位
尾闾指人体脊椎末端的骶骨(5节)和尾骨(4节),俗称“尾巴骨”。
功能与重要性
尾闾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其核心内涵围绕“汇聚”与“枢纽”展开,既承载自然哲学中的循环观,又体现人体结构与传统修行的深层关联。
闇短悲怛璧泉猖獗點差雕啄玎玲遁变二红饭罚觥风痴風捲殘雲拂晓高雅滚枕果位和僦红运猴子跳火燧奸惰湔拂简明扼要截火阶级性解土塉卤金翦书浸令九流宾客寄谕骏厖昆仑儿劳叨腊尾六耳不传道六铢衣落脱满抱慢泄麽麽怦然心动溥溥切忧求援上算折乏生犷圣人师沈麝逝世事须说得来索强似毯子顽笑揾食详照喜贺心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