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犯法令条文。 明 何景明 《故大中大夫李公墓志铭》:“乃治其豪侮法慢令者,治益尚严明,吏民人人无不惴慄,无敢冒文者。”
由于"冒文"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在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等)中均无独立词条收录。结合汉字本义与构词法分析如下:
冒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01770)第12卷,第143页。
文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03071)第2版,第987页。
根据构词语境,可能有两种理解:
动词性短语
"冒"作动词,"文"为对象,指伪造文书或盗用文字(如:冒用公文、假冒文献)。
例证:《唐律疏议》载"诈为官文书及增减者,杖一百"(冒用官方文书属重罪)。
偏正复合词(罕见)
"冒"修饰"文",形容形式浮夸、内容空洞的文字(近义词:虚文、浮文)。
例证:清代学者章学诚批评"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妄矣"(《文史通义》),暗指脱离实际的"冒文"。
若需严谨使用该词,建议明确语境并附注解。例如:
"冒文"在本文中指伪托他人名义撰写的文献,如明代《五杂俎》载:"近世赝书杂出,多冒文豪之名"。
(注:因"冒文"非标准词,以上释义基于语素分析与文献类比,具体含义需依上下文判定。)
“冒文”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故大中大夫李公墓志铭》中记载:“吏民人人无不惴慄,无敢冒文者”,指官员严格执法后,百姓不再敢触犯法律条文。此处的“冒”意为触犯、违逆,“文”特指法令条文。
提出该词出自《水浒传》中冒顿伪装文人的典故,但此解释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与民间俗语或特定文学作品相关,需谨慎考据。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法制史研究中。若需深入考据,可查阅《明史·刑法志》等典籍(参考、4、7)。
阿戎葆爱鄙恡不无小补持竿春花秋月储説错绝矬人大域度矩法灸神针泛决缝掖刚硬公筵挂冠求去观河珪册诡谲无行过热过日子孤文断句涵煦贿赂奸诡骄狞稽礼静办警廷窘态寄鲊姱名来宜冷字流杯曲水流泉六铢纱沐椁念曲逆言潘河阳皮包骨头辟邪旗朴讷怯红怕黑钦工叁天两地赏识生拼硬凑牲饩属草水烟壶套杯特特土帝枉刻委予萧墙祸起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