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的意思、倒屣的详细解释
倒屣的解释
亦作“ 倒屧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词语分解
- 倒的解释 倒 ǎ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倒。墙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对调,转移,更换,改换:倒手。倒换。倒车。倒卖。倒仓。倒戈。 正顺 倒 à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转或
- 屣的解释 屣 ǐ 鞋:敝屣。 笔画数:; 部首:尸;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倒屣”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 发音:dào xǐ(部分资料注音为dǎo xǐ,存在读音差异,但主流为dào xǐ)。
- 本义:字面指“倒穿鞋”,形容因急切迎接宾客而匆忙穿反鞋子的行为。
历史典故
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东汉学者蔡邕听闻王粲(著名文学家)来访,激动得来不及穿好鞋子,倒穿着鞋出门迎接。后以此比喻主人热情待客,甚至因急切而失态。
引申含义
-
热情迎客:
主用于形容对宾客的极度重视和热忱,如“倒屣相迎”。
例:唐代皮日休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即用此意。
-
匆忙避席(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到可指因慌乱从坐席上匆忙避开,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使用场景
- 常见于文学、历史语境,描述主客交往中的真挚情谊。
- 现代多用于书面表达,强调对他人的尊重或急迫心情。
注意
- 部分资料(如)提到“倒屣”可比喻“事情反转”,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若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例句分析,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古诗词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倒屣》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脱下鞋子或履物。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支部和履部,并且可以拆分为七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当时人们使用皮鞋或者织物制成的鞋子来保护脚部。而屣字则表示脱下鞋子或履物,意味着进入室内或特定场合需要脱鞋。
《倒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代汉字中,人们常使用更加繁复的字体书写,因此《倒屣》在古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变体,但基本意义保持不变。
以下是一个关于《倒屣》的例句:小明进屋时,习惯性地倒屣,以显示对客人的礼貌。
与《倒屣》相关的组词有:屣尾、屣坎、屣齿等。这些词语都与脱下鞋子或履物相关。
近义词可以是:脱鞋、脱履。
反义词可以是:穿鞋、履物。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