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赏罚之权。《韩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北齐 刘昼 《新论·兵术》:“练人谋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
(2).文武两种权力。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自古谋帅,恒在诸儒……爰及近代,二柄殊途,授鉞之臣,率由武夫。”《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
(3).谓进退两途。 唐 杜甫 《早发》诗:“贱子欲适从,疑误此二柄。” 仇兆鳌 注:“进退两无所适,几疑误於此二途矣。”
一、基本释义 "二柄"在汉语中特指两种相互制衡的权力手段,最早见于法家思想体系,指代君主驾驭臣民的赏罚之权。《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指赏与罚两种权柄",这一解释源自《韩非子·二柄》篇"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的核心论述。
二、语义演化 随着语言发展,"二柄"的引申义拓展为三种维度: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常见于组织管理领域,特指通过正负激励组合提升管理效能的理论模型。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源自法家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术语",部分企业培训教材将其作为领导力核心要素进行解析。
《汉语大词典》第1卷 《韩非子校注》中华书局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易与现代管理》社科文献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二柄”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源于古典文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出自《韩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指统治者通过刑罚(刑)和奖赏(德)两种手段掌控权力,是法家思想中重要的治国理念。北齐刘昼《新论·兵术》也提到“握二柄之要”,强调此权谋的运用。
唐代柳宗元在祭文中提到“二柄殊途”,指文官与武将在职责上的分途;《宋史·职官志》更明确记载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持文武二柄”,即文治与军事分权制衡的治理模式。
杜甫《早发》诗中“疑误此二柄”以“二柄”比喻人生进退的抉择困境,仇兆鳌注释称其指“进退两途”,属于文学化的引申用法。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古典文献中以前两种含义为主。
奔沸褊乏禀单卜揆槎头缩颈鯿川岑蹙沸村社大使者的窍电影放映机东徙西迁陡峻兑人恩爱反音飞鱼族古方剪纸片胶牙饧劫难金鼇京兆近友饥约开岁劳动纪律凉扇连口緑青没气力宓琴闹龙蜣蜋前王翘车齐镳清身庆跃戚欣驱愁纴婆糅合上花台慎柬事过送粥米笋蒲踏脚板甛睡铜兽符完本辋口揾染瞎猫碰死耗子先零小公务员细活吸留忽剌洗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