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bbreviation]∶外交文书的一种用来说明事实、证据或有关法律的问题,不签字也不用印,重要性次于照会
(2) [sketch]∶纲要;提要
(1).概要;摘要。 宋 苏轼 《申明户部符节略赈济状》:“右臣窃详户部符内,止是节略行下。”《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年兄,你便写起一张呈子节略来。” 鲁迅 《书信集·致王志之》:“讲演稿的节略,须给我看一看。”
(2).删节省略。 元 德异 《<坛经>序》:“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 六祖 大全之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右 子渊 所纪古今书籍梗概,颇为简明,大都本 马氏 《通考》所载而节略之。”
(3).外交文书的一种。用来说明事实、证据或有关法律的问题,不签字也有用印,重要性次于照会。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 曾纪泽 ﹞仅与外部互书节略存卷,旋即交卸回 华 。”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时 李鸿章 力主贷 法 之议,而今上大反对之, 英 相 沙侯 亦电 英 使,使严詰总署食言之咎,总署正踌躇不决,而 法 使之节略至,凡五条。”
“节略”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1. 动词用法 指对内容进行删减、简化,保留核心部分。例如:
2. 名词用法 表示经过删减后的概要或简化版本:
3. 特殊领域用法 在古籍整理中,可能指对文献的删节处理;在音乐领域,偶见用于表示乐谱的简化版本。
使用建议: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删节”“摘要”等词替代,但在特定场景(如外交文书、古籍研究)仍保留专业用法。
节略(jié lüè)是一个汉字词,由“节”和“略”两个部分组成。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节略的基本意思是将繁杂的事物或内容进行精简、概括,去掉不重要或不必要的部分,使之更加简洁明了。
节略的拆分部首是“⺧”(糸)和“⺥”(留)。它的总笔画数是11,其中“⺧”部分有4画,“⺥”部分有7画。
节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它的繁体字是「節略」。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节略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在西汉时期,有时会将“⺧”写作“⺮”(竹),将“⺥”写作“田”。
1. 在这个报告中,作者节略了大量无关紧要的细节,使得阅读更加简单明了。 2. 这部电影将一个长篇小说节略成了两个小时的剧情,非常精彩。
1. 节日:指固定日期庆祝而设立的日子。 2. 节气:指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也用作农事和气象的记时单位。 3. 略微:表示程度稍微,稍许。 4. 大略:表示粗略地、概略地。
近义词:精简、概括、简约 反义词:详细、繁琐、冗长
安家落户班生荜路並悉不防彩楼舱口曹白鱼车档赤口日荡击钉铃逗逗落落都泽墩台疯疯势势干僵葛天规章鹖鸡横说竖说洪茂猾虏浣草缓死诲正矫讹瘠惫景焕孔雀扇空隙坤角儿阃台賫书老样子流槎篾刀名角縴手清穹清越启寤傛华三赖草三周骚雅伤生衰迈殳虫水几舜日尧年説明书死地肆矜通材投掷王献之汪漾完守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