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沟洫志》“ 河 復北决於 馆陶 ,分为 屯氏河 ” 唐 颜师古 注:“而 隋 室分析州县,误以为 毛氏河 ,乃置 毛州 ,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明人说部》:“ 王錡 《寓圃杂记》:‘ 元 有 全 某者,乃 宋渊圣 皇帝之母舅,在 元 学佛於 土番 ,号 合尊大师 ,有子亦从其教。后 元 主坐以説法聚众,皆杀之。’按 渊圣 乃 钦宗 追尊之号,至 元 朝已百六十餘年,何得尚存? 合尊大师 乃 德祐 帝也。盖 全 某系 德祐 母 全太后 之兄弟耳,而讹为渊圣,可谓屯毛不辨。”
“屯毛不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tún máo bù biàn,其核心含义是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该成语字面指无法区分“屯氏河”与“毛氏河”两条名称相近的河流,引申为对相似事物缺乏辨别能力。例如,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批评史书混淆人物关系时,便用此成语形容“讹误明显”。
历史出处
源自《汉书·沟洫志》记载的黄河在馆陶(今河北馆陶县)北决形成的“屯氏河”。唐代颜师古注解指出,隋朝划分州县时误将“屯氏河”记为“毛氏河”,并因此设立“毛州”,成为典故来源。
通过综合历史典故和语言用法,“屯毛不辨”常用于强调精准辨别的必要性,尤其适用于学术、考据等严谨场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颜师古注及清代赵翼著作。
屯毛不辨(tún máo bù biàn)意思是无法辨识素材的真伪。该词语由四个字组成,包括“屯”、“毛”、“不”和“辨”。其中,“屯”的部首是“尸”,总笔画数为5;“毛”的部首是“毛”,总笔画数为4;“不”的部首是“一”,总笔画数为4;“辨”的部首是“辛”,总笔画数为13。
“屯毛不辨”这个词语的来源较为模糊,很难找到确切的出处和背景。它是一个民间口头语,常用于形容无法辨别的事物。
在繁体字中,屯毛不辨的写法为「屯毛不辨」。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屯毛不辨的样子可能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因为汉字的形式在演变过程中有所变化。然而,古代的确切写法无法确定,因为“屯毛不辨”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词语,没有相应的古代文献记载。
1. 他对艺术品没有研究,屯毛不辨,买了个假的。
2. 这个网站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屯毛不辨,不能完全相信。
组词:屯粮不足、毛病、不分皂白、辨别
近义词:辨伪、辨别真伪、识别
反义词:辩证、辩白、明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