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戒方的意思、戒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戒方的解释

亦作“ 戒尺 ”。亦作“ 戒飭 ”。旧时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也可用作镇纸。 清 李渔 《比目鱼·改生》:“戒方终日不离头。”《儒林外史》第七回:“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飭来,照例责罚。” 鲁迅 《朝花夕拾·丛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戒方"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用具,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本义与形制

指旧时私塾先生用于维持课堂纪律的长方形木尺,又称"戒尺"。形制通常为长约40-50厘米、宽约5厘米的硬木条,表面光滑无棱角,主要用于轻微敲击学生桌面以示警示,而非直接体罚工具。其设计体现了传统教育"惩前毖后"的理念。

二、功能引申

  1. 警示功能

    轻敲桌面产生声响,提醒学生专注听讲,所谓"击桌警惰"(清·李渔《闲情偶寄》)。

  2. 仪式象征

    置于讲案象征师道尊严,如《礼记·学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后世以戒方延续此教化传统。

三、文化内涵

承载"教刑相辅"的儒家教育观。《尚书·舜典》"扑作教刑"的"扑"即早期戒方雏形,明清时期发展为制度化教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戒方实物显示,其常刻"业精于勤"等箴言,凸显育人本质。

文化价值提示:2017年"传统教育器具制作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戒方作为代表性器物,其现代意义转向纪律教育的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白皮书》)。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教育大辞典》等权威辞书获取更详实考据,或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检索明清蒙学文献原始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戒方”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

  1. 作为抽象原则的释义(来自):
    指戒除邪恶、远离罪恶的行为准则或处世方针,属于带有劝诫性质的成语。常用于教育或警示场景,强调遵守道德规范。例如在《查字典》中解释为:“戒除邪恶的方针或原则”,核心由“戒”(警戒、戒除)和“方”(方针、法则)组合而成。

  2. 作为具体物品的释义(来自、、):
    指旧时私塾中用于体罚学生的木制工具,形似戒尺,兼具镇纸功能。如清代李渔《比目鱼》描述“戒方终日不离头”,鲁迅《朝花夕拾》提到“戒尺”作为体罚器具。此用法多见于明清文献,现代已逐渐消失。

注意:两种释义来源不同,建议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涉及古籍或历史场景,通常指实物;若用于道德劝诫,则偏向抽象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按牍鞭楚不讐长林丰草蚩人春朝词犯赐国丛物呆根带住胆薄丹砂鼎娥洞辟东武吟逗弄对景伤情顿弃杜宇高邃遘结官办轨币鹤上仙后娘淮夷件头蕺菜介节解羽今分惊悦嵇山临危不挠礼鼠啰唣緑头巾内属谱牒亲本驱车取闹沙屿煞账神略水浴顺涂擞抖抖搜章摘句俗客体法体国经野铜荡玩儿坏王体翫华乌樏綫绉销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