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樏的意思、乌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樏的解释

古代一种黑色食盒,中分格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罗友 ﹞在 益州 语儿云:‘我有五百人食器。’……定是二百五十沓乌樏。” 徐震堮 校笺:“樏,食盒也。《玉篇》:‘扁榼谓之樏。’《广韵》:‘盘中有隔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乌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乌樏”指古代一种黑色食盒,内部有分隔设计。根据文献记载,其名称由“乌”(黑色)和“樏”(食盒)组合而成,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常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例如《世说新语·任诞》提到“二百五十沓乌樏”,描述了其作为批量食器的用途。

二、争议与补充

  1. 词性争议:部分网络资料误将其解释为“形容词”,形容昏暗环境(可能与“樏”字混淆为“梁”),但权威典籍如《玉篇》《广韵》均明确“樏”为带隔层的食盒。
  2. 设计特点:根据《世说新语》徐震堮校注,“樏”是一种扁形带隔的容器,类似现代餐盒的分格设计,便于分类存放食物。

建议参考来源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世说新语》原文或《玉篇》《广韵》等古代字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乌樏

乌樏(wū lóu),这个词源于汉语,是一个表示画家或书法家在画作或书法作品中所使用的笔触名词。拆分部首是木(mù)和申(shēn),笔画数为5。乌樏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鬰」。

乌樏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御批凌雪阁贴字帖》这本字帖。字帖是明代广东地区因书法而知名的几位书法大师所创作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各种笔触名词。乌樏则是在这本字帖中首次出现的。这一词汇,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成为了汉字书法和绘画领域中常见的专业术语。

在繁体字中,乌樏的写法是「烏樓」,与简体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繁体字的书写更加繁琐,使用的笔画较多。尽管现代社会中简体字的使用已经普遍,但在一些场合,如传统书法展览和艺术研究中,繁体字仍然被广泛采用。

在古代,乌樏这个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在古汉字中,它常被写作「鬰」,这是一个由部首爪(zhǎo)和喻(yù)组成的字。这种写法在汉代的碑刻和铭文中较为常见。

以下是乌樏一词的例句:

1. 画家运用生动的乌樏,将水草的自然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2. 书法家运用乌樏的轻重有致,使字体更加丰富有力。

组词

乌樏的相关组合词有:乌镂、乌染、乌白、乌蚀。

近义词

乌樏的近义词有:黑白、墨迹、墨痕。

反义词

乌樏的反义词有:淡泊、明亮、素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