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惭愧。 南朝 梁简文帝 《上大6*法颂表》:“ 曹丕 从征之赋, 刘坦 游侍之谈,曾无连类。伏兼悚恧,不胜喜悦之情。” 南朝 梁 萧子良 《净住子·检覆三业门》:“故以事检心,校所修习,既知不及,弥增悚恧。”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悚恧汉语 快速查询。
“悚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古代文献及构字逻辑进行解析:
1. 基本含义 “悚恧”表示惶恐惭愧的心理状态,常见于古代书面语。其中:
2. 文献用例 南朝梁简文帝在《上大法颂表》中写道:“伏兼悚恧,不胜喜悦之情”,此处“悚恧”与“喜悦”形成对比,体现因自谦而惶恐的情感()。萧子良《净住子》中亦用该词表达自省时的惭愧心理。
3. 使用特点 该词属于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时。其情感层次较丰富,既包含对外的敬畏(悚),又包含对内的自省(恧)。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悚”字家族(如竦、愯等)的演变,可参考汉字构形学资料()。
《悚恧》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害怕恐惧,心情不安。它可以形容人在面临恐怖、可怕的事物或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由惊吓、忧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感觉。
《悚恧》这个词的主要部首是心部(心)和犬部(犭)。心部表示与情感、心理相关的含义,犬部表示与动物、行为相关的含义。它由9个笔画组成。
《悚恧》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描述了人们在面对恐怖的情景时所产生的恐惧和不安。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汉语中常见的词汇。
《悚恧》的繁体字为「悚懅」。
在古代汉字中,「悚恧」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悚」字的古代写法为「悞」,意为惊恐、畏惧;「恧」字的古代写法为「愐」,意为羞耻、惭愧。这些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
以下是几个使用「悚恧」的例句:
1. 当他听到突然传来的尖叫声时,心里感到一阵悚恧。
2. 他看着周围的黑暗,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悚恧的感觉。
3. 那个恐怖电影让观众们感到悚恧不已。
与「悚恧」相关的组词有「悚然」、「恧怕」等。近义词包括「惧怕」、「恐惧」、「害怕」等。反义词则包括「勇敢」、「胆大」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