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谢安传》:“ 玄 等既破 坚 ,有驛书至, 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后常以“屐齿之折”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明 宋濂 《赠别胡守中序》:“有客来叩门……予惊喜出迎,不觉屐齿之折。” 明 张居正 《答蜀抚曾确庵》:“十月十四日,闻 九丝 捷音,不觉屐齿之折。” 明 李贽 《卓吾论略》:“是夕也,吾与室人秉烛相对,真如梦寐矣。乃知妇人势逼情真,吾故矫情镇之,到此方觉屐齿之折也。”
“屐齿之折”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因内心极度喜悦而难以自持的状态,常与“矫情镇物”(强装镇定)形成对比。
出自《晋书·谢安传》:
东晋名臣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指挥军队大败前秦苻坚,捷报传来时,他正与客人下棋。谢安表面平静,继续对弈,但送客后回房时,因过度兴奋,过门槛时竟将木屐的齿折断而不自知。
“闻九丝捷音,不觉屐齿之折。”(张居正《答蜀抚曾确庵》)
“予惊喜出迎,不觉屐齿之折。”(宋濂《赠别胡守中序》)
可通过《晋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查阅典故细节。
屐齿之折(jī chǐ zhī zhé)是指古代鞋履断裂的现象。这个词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屐”、“齿”、“之”和“折”。
拆分部首和笔画:
1. 屐(jī):由尸部和甲字旁组成,共7画。
2. 齿(chǐ):由齒部和耳字旁组成,共8画。
3. 之(zhī):由之字旁组成,共3画。
4. 折(zhé):由扌部和卩字旁组成,共7画。
来源:
《屐齿之折》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宴会十咏·咏史闲题八首之一》中,该诗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他以诗中对古代宴会场景的描绘,引起读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隐喻了事物的消逝和人生的短暂。
繁体:屐齒之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屐齿之折
例句:
1. 缘木而屐,齿之迅也。
这句话意为因为没有鞋履,所以用木块来代替,代表行动迅速。
2. 人生如屐齿之折,短暂而无常。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意思。
组词:
屐齿、之折、屐迹、齿先、之地
近义词:
鞋断、履坏、磨损
反义词:
鞋完、履好、完好
阿保之功白丑八骏贲饰奔腾慈父凑凑顶门心二台而外凡民逢留奋力歌括剐割浩瀚黄金躯昏头昏脑监帅角齿禁缪禁域疾味谲谋鞠礉巨文袴角连史纸理鬓凌室罗布迈越纳士招贤配地千里寄鹅毛邛节日中必移容声纱帽生诗魂守陴水冶硕臣暑溼树养四海九州兕爵碎器泰山刻石糖梨土民网渔具晚嫁围坐文旦武昌武吏献琛销膏骁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