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囚的意思、报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囚的解释

判决囚犯。《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初, 延年 母从 东海 来,欲从 延年 腊,到 雒阳 ,适见报囚。” 颜师古 注:“奏报行决也。”《后汉书·章帝纪》:“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 李贤 注:“报,犹论也。立春阳气至,可以施生,故不论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囚,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司法术语,特指判决已定待执行或正在服刑的囚犯。其核心含义强调囚犯所处的司法程序阶段——定罪量刑已经完成。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与词源:

    • 报:在此语境下指“判决”、“断狱”、“定罪”。《说文解字》释“报”有“当罪人”之意,即判决符合其罪行。在司法程序中,“报”常指向上级(尤其是朝廷)报告判决结果以求核准或最终定谳。
    • 囚:指被拘禁的犯人、罪犯。
    • 因此,“报囚”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经判决(上报)的囚犯”或“判决已定的囚犯”。
  2. 核心含义与司法阶段: “报囚”一词的关键在于它标志着司法程序中的一个特定节点:案件审理结束,罪名和刑罚已经确定。它区别于尚未审结的“疑囚”(嫌疑犯、未决犯)或正在审理过程中的犯人。报囚是等待刑罚执行(如死刑、流放、徒刑)或正在服刑的犯人。

  3. 历史文献依据: 该词在古代典籍,尤其是史书和律法文献中可见。最著名的出处是《汉书·刑法志》:

    “报囚不过冬至。” 这句话记载了汉代的一种司法惯例:处决死刑犯(即已判决的“报囚”)不能晚于冬至日。这反映了古代“秋冬行刑”的司法时令观念。这里的“报囚”明确指代那些死刑判决已经最终确定待处决的犯人。

  4. 与现代术语的对比: 在现代汉语和司法体系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单一术语。“报囚”的概念大致相当于:

    • 已决犯:指法院已经作出生效判决的罪犯。
    • 待执行犯:特指判决(尤其是死刑)已生效待执行的犯人。
    • 在押服刑人员:指正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的犯人。 需要注意的是,“报囚”一词本身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主要用于描述和研究古代(尤其是汉代及以前)的司法制度。
  5. “复奏”制度与“报囚”: 在涉及死刑的语境中,“报囚”常与“复奏”制度相关联。“复奏”指死刑判决确定后,在执行前需多次向皇帝奏报,以示慎重。因此,“报囚”在死刑案件中,特指那些已完成所有审判程序、判决生效、处于复奏等待执行阶段的死刑犯。

“报囚”是一个源自古代司法制度的专有名词,意指经过审理、罪名和刑罚已经最终判决确定(尤其是经过上报程序)的囚犯。它强调囚犯所处的司法状态是“已决”,而非未决或待审。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特别是描述汉代及更早时期的司法实践,最典型的例证是《汉书·刑法志》中关于秋冬行刑限制的记载。在现代语境下,其含义可分解为“已决犯”、“待执行犯”或“在押服刑人员”,但作为一个整体词汇已不再使用。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报囚”是古代司法术语,指对囚犯进行判决或执行刑罚的行为,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报”在此处意为“论处、判决”,“囚”指囚犯,合指对案件进行最终裁决或执行刑罚。该词常见于汉代文献,如《汉书》记载严延年母亲目睹“报囚”场景,说明其与司法流程相关。

二、历史背景与引证

  1. 司法程序
    《汉书·酷吏传》提到严延年母亲在洛阳遇到“报囚”,颜师古注释为“奏报行决”,即上报并执行判决。
  2. 时令禁忌
    《后汉书·章帝纪》规定“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李贤注解因立春阳气生发,不宜论罪,反映古代司法与自然节律的关联。

三、延伸说明

该词体现了汉代司法制度的特征,强调判决的权威性和仪式性,同时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刑罚执行需顺应天时。

别人正在浏览...

白丁百嘉蓖麻蚕漕水册授称便持牢愁霜催并担架悼楚盗首蹬梯刁厥抵桩顿歇舵盘搤捥法章管蠡窥测观色古辞瑰磊鹤珠厚币花须江鲜谏笋极际金貂取酒警愦觉聋九伯鸡子据地可痛狂缪朗调粮棉两善麻袋摩西南狐派取偏迥青粱人离乡贱辱临丧主三汤五割顺访说嘴树芽陶令株调料挑弄缇帅维妙维肖五王帐五月披裘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