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惰容的意思、惰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惰容的解释

委靡不振的神情。《后汉书·张湛传》:“ 光武 临朝,或有惰容, 湛 輒陈諫其失。” 唐 白居易 《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动有常度,居无惰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惰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惰容"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懈怠、懒散而显露出的面容或神态。它强调的是一种因缺乏活力、不勤勉而表现在脸上的疲倦、无精打采或漫不经心的样子。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惰:本义指懈怠、懒惰、不勤快。引申为精神上的不振作、行动上的迟缓。
    • 容:指面容、容貌、神态、表情。
    • 惰容:二字结合,直译为“懈怠的面容”或“懒散的神态”。它描述的是一种因内心或行为的怠惰而直接反映在面部表情上的状态,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缺乏生气、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的样子。
  2. 具体表现与语境:

    • 当一个人长时间无所事事、缺乏目标或动力时,其面部表情可能显得松弛、目光无神、缺乏光彩,这就是“惰容”。
    • 它不同于单纯的“疲惫”(可能由劳累引起),也不同于“愁容”(由忧愁引起),其根源在于“惰性”本身。
    • 常用于描述因生活懒散、不思进取或长期闲适而养成的精神面貌。例如:“他终日无所事事,脸上总带着一副惰容。”
  3. 与近义词的辨析:

    • 慵懒:更侧重于行为动作上的懒散、缓慢,也包含神态,但“惰容”更聚焦于面部表情的直接呈现。
    • 倦容:强调因疲劳、劳累而显现的疲倦神态,原因不同。
    • 懈怠:是导致“惰容”的内在原因(态度或行为),而“惰容”是这种内在状态的外在视觉表现。
  4. 文献佐证(体现权威性):

    • 虽然“惰容”在现代常用词典中收录较少,但其构成符合古汉语构词法(形容词+名词),其含义可从字义组合及古代文献对类似状态的描述中推断和印证。
    • 古代文献常强调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如《论语·阳货》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虽未直接用“惰容”,但描述的正是可能导致“惰容”的精神状态。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等著作中强调“勤勉”,反对“惰慢”,其批判的“惰慢”状态的外在表现即可理解为“惰容”。历代家训、修身文献也多告诫后人要精神振作,避免懒散之态(即避免出现“惰容”)。
  5. 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文雅的表达中。
    • 常用于描述人物肖像或精神状态,带有一定的批评或警醒意味,暗示需要改变懒散的生活态度。

“惰容”特指由内在惰性(懈怠、懒散)所直接反映在面部的外在神态,表现为无精打采、缺乏活力、漫不经心的样子。它是一个将内在精神状态与外在容貌表现紧密结合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因长期懒散生活而形成的不佳精神面貌。

网络扩展解释

“惰容”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面部表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用法

  1. 古籍记载:

    • 《后汉书·张湛传》提到:“光武临朝,或有惰容,湛辄陈谏其失。”,指张湛劝谏光武帝在朝堂上不可显露懈怠之态。
    • 唐代白居易《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中写道:“动有常度,居无惰容。”,赞扬李公举止庄重,无懒散之貌。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也有“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惰容”的描述,强调众人敬畏不敢懈怠。
  2. 构词解析:

    • “惰”指懒惰、懈怠,“容”指面容、神情,组合后表示因懈怠而显露出的消极神态。
  3. 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带有批评或劝诫意味,如劝人端正仪态、保持积极状态。

现代延伸

“惰容”通过“面容”反映内在的懈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刻画人物状态的典型词汇,现代虽不常用,但在解读古籍或文言作品时仍有重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熬肉白土粉白鱼登舟宝传砭剥必然与自由常与乘陵成论吃菜事魔出葆蹈利颠番多材多艺督阵阏绝翻招分袂辐裂浮螘刚劲隔年皇历贵当顾陆护于焦瘁甲乙帐稷蜂社鼠及物掎止钜功兰锜老太太两性花龙歌论谏民舍密指谋才蜺雾屏遮青稞奇请它比齐严如数家珍社北圣勋谥碑试额是非口舌寿头説鬭说情四世同堂丝竹会豚犊王术文绮无倪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