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hythmical prose style,mark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以常用对偶和整齐文句并声音和谐以及词藻华丽为特征,六朝时盛行的一种文体(相对于“散体”)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籛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骈体(又称骈文、骈俪文、四六文)是中国古代以对偶句为主的一种特殊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以下从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及评价等方面综合解释:
骈体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核心,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骈”即并驾之意),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与词藻华丽。其名称源自“骈四俪六”的典型句式,故也称“四六文”。
代表作品包括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等,可通过权威文学史资料进一步查阅。
骈体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辞章文辞繁复”。在文学和写作领域中,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辞章或文辞的排列复杂、文字繁冗的风格。
骈体的部首是马(马字旁),拆分后可以看到“骨”、“肉”和“二”三个部首。由于部首的组合非常复杂,骈体的拆分部首并不常见。
根据笔画顺序,骈体的总笔画数为9。
骈体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原意是指鸟类两翼对称排列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骈体的字形为「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骈体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文字体里,骈体的马部旁字形更加复杂,笔画数也有所增加。古代字形的变迁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一部分。
1. 这篇文章的骈体用词过于繁复,让人读起来很费解。
2. 他的写作风格偏向骈体,给人一种不易理解的感觉。
1. 骈文
2. 骈集
3. 骈偶
1. 冗长
2. 繁琐
3. 累赘
1. 简练
2. 流畅
3. 简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