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箬竹。秆匀细而节长,中空极小,可以制筷。叶片宽大,可以裹粽和制船篷。《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郭文举别传》:“ 文举 , 河 内人也。 怀帝 未济江。至 餘杭 市卖箭箬,易盐米。”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艺苑雌黄》云:‘ 张景阳 《七命》云:“乃有 荆南 乌程 , 豫北 竹叶。”説者以 荆南 为 荆州 耳,然 乌程县 今在 湖州 ,与 荆州 相去甚远,县南五十步有 箬溪 ,夹溪悉生箭箬。’”参见“ 箬竹 ”。
“箭箬”是箬竹的别称,属于禾本科竹类植物,具有以下特征和用途:
秆部特征
竹秆匀称细长、节间距大,且中空部分极小,适合加工成筷子等日常用品。
叶片特征
叶片宽大,常用于包裹粽子(如端午粽)或制作船篷等防水覆盖物。
古代用途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隐士郭文举曾以贩卖箭箬换取盐米,可见其经济价值。
地理分布
文献提到浙江乌程县(今湖州)的箬溪两岸盛产箭箬,说明其生长环境偏好湿润地区。
箭箬在古籍中也被称作“箬竹”,其名称可能与竹秆细直如箭有关。宋代《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均提及该植物在江南地区的应用。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源信息,如需更完整考据可参考《太平御览》《郭文举别传》等古籍原文。
《箭箬》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作植物名。指的是竹子的一种品种,是一种细而长的竹子。
《箭箬》这个词由两个部首构成,左边是“⺮”(竹子的部首),右边是“⿱⿰丿+⿰一+⿱一”。
根据部首和组件的笔画,可以拆分为共13个笔画。
《箭箬》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一书。
繁体字的写法为「箭箬」。
在古代汉字中,「箭箬」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现代汉字写法已经固定为上文所示的形式。
1. 周末的时候,我在竹林里采到了一把漂亮的箭箬。
2. 他用箭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竹筒。
箭箬共有一个词组:箭箬叶。
与“箭箬”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箭竹、箭竿。
与“箭箬”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常用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