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太宗 留意字书。 淳化 中,尝出内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汉 晋 以下古帖,集为十卷,刻石於祕阁,世传为《阁帖》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评帖》:“ 刘后村 先生云:《阁帖》为祖,《絳帖》次之,《临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不符》有篇名《关壮繆之死三国志与阁帖不符》。
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法帖总称,特指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主持编纂的《淳化秘阁法帖》。该帖共十卷,收录了先秦至隋唐百余位书法家的419件作品,包含篆、隶、楷、行、草诸体,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性书法刻帖集。因其原石藏于北宋宫廷秘阁,故得名“阁帖”。
该法帖以“摹刻精良、选本珍稀”著称,现存最早的版本为上海博物馆藏《淳化阁帖》南宋拓本(第四、六、七、八卷)。其内容包含帝王名臣法书(卷一)、魏晋名家手迹(卷二至卷七)及唐宋书家作品(卷八至卷十),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占比近半,成为后世研究二王书法体系的核心文献。历代衍生出《大观帖》《绛帖》等数十种翻刻本,形成独特的“帖学”传统,对元明清书法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阁帖”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历史背景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汉晋至唐代名家书法墨迹编次为十卷,摹刻于枣木板上,拓印成册,藏于秘阁(皇家藏书机构),故称《淳化秘阁法帖》。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官方编纂的书法丛帖,对后世影响深远。
内容与地位
收录了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百余位书法家的作品,被后世誉为“法帖之祖”。明代陶宗仪评价:“《阁帖》为祖,《绛帖》次之,《临江》又次之,《潭》又次之。”
在部分语境中,“阁帖”也指文人雅士在阁楼或书房中留下的文稿、字画,象征其文化修养与才华。例如:“他的书房挂满阁帖,尽显文人风雅。”不过这一用法相对少见,更多见于文学性描述。
扩展说明
拔类苞木贬词裁问残醉纯悫大呼隆珰子刀门打死老虎打退东闯西走断杼择邻惰肆反射角风生敷文管保鸿材坏醋黄耳传书洄澓会徽婚仪加级鱼僵梁斠理久经考验骥子看穿槛兽婪栗老死落子料及劣迹昭著离宫流迸六峜庐宇戮贼冥贶乜乜踅踅逆旅凝洁朴实无华扑殄七嘴八张丧气三角洲纔此身势学石堰素旗套作拖马武尾相捽羡漫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