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名的意思、寄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名的解释

[father] 指幼童认他人为义父母或僧尼的俗家弟子以求长寿之举

详细解释

(1).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认他人为义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为师而不出家,谓之寄名。 清 黄生 《义府·寄名》:“今俗有生子不利,而寄名於他人者。其事已起 汉 世。按《后汉·何后纪》:后生 辩 ,养於 史道人 家,号曰 史侯 。注云:‘ 灵帝 数失子,不敢正名,寄养道人 史子眇 家’,即其事也。按‘道人’二字亦如此,注谓‘道术之人’。今俗亦有寄名於僧道者。”

(2).犹挂名,列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熊执易 为补闕,上疏极諫,窃示僚友 归登 。 登 惨然曰:‘愿寄一名。雷霆之怒,恐足下不足以独当也。’”《明史·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閭,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清 陈梦雷 《东行口占》之一:“籍削寄名归卒伍,魂销凭梦返家园。”

(3).引申为托名,假名。《云笈七籤》卷六:“太玄者, 孟法师 云是 太玄都 也。今为 老君 既隐 太平之乡 ,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跡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名”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

一、传统习俗中的含义

  1. 孩童寄名祈福
    旧时父母为祈求子女健康长寿,将孩子名义上托付给神明、寺庙或他人。常见方式包括:

    • 寄名神佛:将孩子生辰八字写在“寄名锁”或符纸上,送至寺庙或道观,由僧道取法名(如“观信”“灶松”),象征受神灵庇佑。
    • 认义父母:拜他人为义父母(俗称“干爹干娘”),借其福泽护佑孩子成长。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
  2. 仪式与象征
    寄名仪式通常包含焚香祷祝、佩戴寄名锁等环节,旨在缔结宗教与世俗的亲属关系,避免灾病侵扰。

二、引申与比喻用法

  1. 挂名虚职
    指名义上列入某团体或职位,但不实际参与事务。如明代文献提及“身不出门閭,而名隶行伍”即为“寄名”。

  2. 假托名义行事
    在成语中,“寄名”可表示借用他人名义谋取利益,如《云笈七签》中“寄名‘太玄’”即假托名称。

三、历史渊源

此俗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因多次丧子,将皇子刘辩寄养于道人家并称“史侯”,为早期寄名实例。

如需更深入探讨特定历史案例或地域习俗(如徽州寄名文化),可进一步参考民俗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名的意思

寄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将自己的名字或姓名附加于某物、某地或某事上,以表明自己的存在或参与。具体表现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物体上或注明在某处,以示认可或留下自己的痕迹。

拆分部首和笔画

寄名的拆分部首为宀(mian)和又(you),总共有7个笔画。

来源

寄名的来源比较明显,寄意为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名字寄托、凝聚于某物,名则是指自己的姓名。把名字寄托于某物、某地或某事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表达自己存在、留下痕迹的方式。

繁体

寄名的繁体字为「寄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比较特殊,以「寄名」的例子为例,古时候寄名的写法为「寄名字」。

例句

1. 他在书上寄名,表示对这本书的认可和自己的存在。

2. 小明把自己的名字寄名在操场的围墙上,以表明自己在这里打过篮球。

组词

寄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较少出现在组词中。常见的组词有:寄名片、寄名佳品等。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铭刻、题名、署名 等。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匿名、隐名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