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先的意思、焦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先的解释

汉 末隐士。字 孝然 , 河东 人。孑然无亲,见 汉 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 镇江 谯山 (即今 焦山 )。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卷下、 晋 葛洪 《神仙传》。后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宋 苏轼 《和杂诗》之三:“空餘 焦先 室,不传 元化 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先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指向历史人物与道教文化中的称谓:

一、历史人物:三国时期隐士

焦先(约公元2世纪-3世纪),字孝然,河东郡(今山西夏县)人,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其生平事迹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及《高士传》等史料。主要特征包括:

  1. 避世隐居:因战乱迁至扬州,后辗转至大阳(今陕西平陆)荒野结草庐独居,终身不仕,以行乞、采食野果为生。
  2. 德行为世所重:虽衣衫褴褛、形貌污秽,但言行守正,拒绝接受官府馈赠,被时人誉为“避世之士”的典范。
  3. 文献记载: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焦先字孝然……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独止其中。”

    皇甫谧《高士传》载其“冬夏不着衣,卧不设席,以身亲土”,以自然之道修身。

二、道教文化中的代称

在道教文献中,“焦先”被神化为仙人,成为隐逸修道者的象征:

  1. 仙化形象:葛洪《神仙传》将其列为修道成仙的代表,称其“得道而隐”,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
  2. 文化寓意:后世诗词常以“焦先”喻指超脱尘俗、安贫乐道的隐士精神,如金代元好问《论诗》中“焦先如可作,此语未宜孤”。

三、相关典故

“焦先入火”(一说“焦先灼身”):

传说焦先为躲避官府征召,自焚草庐佯死,火熄后安然无恙,时人更信其为神异。此事载于《高士传》,成为其超凡脱俗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

  1.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皇甫谧《高士传》(《四库全书》辑本)
  3. 葛洪《神仙传》(中华书局校注本)
  4. 《汉语大词典》“焦先”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中国道教人物辞典》“焦先”条(四川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焦先”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身份与背景
焦先是东汉末年的隐士,字孝然,河东(今山西一带)人。他因目睹汉室衰微,选择隐居避世,终身不语,以独特的生活方式表达对时局的态度。

二、行为特点与生活状态

三、居住地与相关传说
据传焦先曾在镇江谯山(今焦山)结庐而居,此地后来因他得名“焦山”,成为后世文人寻访隐士文化的象征地之一。

四、后世影响与文学意象
宋代文人常以焦先喻指高洁隐士,如苏轼在《和杂诗》中写道:“空馀焦先室,不传元化方”,借其居所寄托对隐逸精神的追慕。

五、文献参考
其生平主要见于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和葛洪《神仙传》,二者均为研究隐逸文化的重要史料。

“焦先”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成为传统文化中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隐士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暗涩安闲板墨剥桡便马闭壁补遗俦夷吹净楚篇词话存亡絶续稻场登臣雕剿返己封树分剂宫禁海啸山崩坏坯子化身法回航贱隶节哭解严跨略郎官湖林圃六卿辂车买情麻麻黑颟顸怒怨樵父樵竖侵暴覃心权重去离入见沙麓十二哲时鸟侍妾输庸私粜丝桐太甚餮富提炼玩奸洧盘无丁字无佛处称尊象谷羡赢咸渊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