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丝桐的意思、丝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丝桐的解释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汉 王粲 《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唐 高适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 明 高濂 《玉簪记·琴挑》:“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少寄岑寂。”

(2).指乐曲。 宋 贺铸 《罗敷歌》词之四:“自怜 楚 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丝桐,是汉语中对古琴的雅称,这一名称源于古琴的材质和构造特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义解析与核心指代 “丝”指古琴的琴弦。古琴最初以蚕丝为弦,其振动发声构成了琴音的基础。“桐”指古琴的琴身(共鸣箱)主要用材,常特指梧桐木(尤其是白桐),因其木质松透、纹理匀称,利于发声共振,是制作琴面的上佳材料。因此,“丝桐”二字以制作琴的核心材料代指古琴本身,是一种典型的借代修辞手法。例如,《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丝桐”词条,但对“丝”的解释为“蚕所吐也”,指蚕丝;对“桐”的解释为“荣也”,指树木(后特指梧桐)。两者结合,其指代乐器的含义清晰可辨。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 “丝桐”作为古琴的代称,历史悠久,频见于古代典籍与诗词歌赋:

  1. 早期典籍记载: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即有“丝桐”指琴的用例:“师旷鼓《清角》之曲… 风雨暴至,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 非徒聒人而已,乃复乱神伤民… 夫《清角》,何音之声而致此?曰:《清角》,木音也… 丝桐之器,非能致此。” 此处明确将“丝桐”与音乐(《清角》之曲)和乐器(鼓之)关联。
  2. 诗词中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丝桐”不仅是乐器,更常寄托文人雅士的情思:
    • 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琴声能触发人的情感,奏出悲切之音。
    • 唐·李白《怨歌行》:“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以弹奏丝桐(古琴)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 唐·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诗中“蜀桐”、“楚丝”即是对“丝桐”材质的直接描绘,点明其清越的音质。
    • 宋·贺铸《小梅花·行路难》:“缚虎手,悬河口… 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 思归引,悲丝桐。” “悲丝桐”即借琴声抒发悲怀。

三、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 “丝桐”超越了单纯的乐器指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1. 文人雅器:古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寄托情怀的必备之物。“丝桐”之名本身就带有文雅气息,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2. 知音象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深入人心,“丝桐”常作为知音之交的媒介象征。琴音成为沟通心灵、寻觅知己的桥梁。
  3. 情感载体:如王粲、李白、贺铸诗句所示,“丝桐”是古人抒发喜怒哀乐、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其声音被认为能感天地、通鬼神、动人心。

总结 “丝桐”一词,从字面看,精准地概括了古琴以丝为弦、以桐木为共鸣体的核心物理构造。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它从具体的器物名称,升华为承载文人精神、寄托高雅情怀、象征知音共鸣的重要文化意象。其丰富的内涵,在历代典籍和诗词歌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是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和文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丝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如下:

一、指代“琴”

  1. 词源解析
    古人以桐木制作琴身,用丝线作为琴弦,因此用“丝桐”代指琴。例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提到的“丝桐之间”,即指弹琴的场景。

  2. 文学引用

    • 汉代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 唐代高适《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
    •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一个丝桐上调弄出离恨谱。”

二、指代“乐曲”

在诗词中,“丝桐”也可引申为琴声或乐曲。例如宋代贺铸《罗敷歌》中“难写丝桐”,即指难以用琴声表达的秋思。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例句或文化延伸,可参考《史记》、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民奥邃颁方豹乘宝盖宝具宝图北纮别模改样不急之务菜刀裁减茶铛茶话会称谈春宵楚水吴山赐复邨社逮引钿盒高躅贵衙黄昏纸黄舆忽扇兼施急风骤雨金舄僒束槛窗脸盘陵园妾六说白道龙裳木鱼怒那盼头平澄轻轻,轻轻地启佑悛心山缫神会神奇贳贷树末输效私纳隧户缩蜷胎字鶗鴂土冈外尘乌蟾歊瘴辖统泻证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