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育人民。《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 清 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的 中国 人。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又一转眼,便连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时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与众共弃的大罪了。” 徐特立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 中国 犯了法可以不受 中国 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
“教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教育人民
源自《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指通过教化引导民众,强调道德与知识的传播。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体现儒家思想中“教化”的重要性。
清末对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国人的特称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教民”指因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而受西方传教士庇护的中国人。部分教民凭借外国势力获得法律特权,甚至参与欺压同胞,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中提到“拳民时代的教民”,徐特立也指出当时教民“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这一称呼带有贬义,与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补充说明:
《教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教导人民,使其明智、有道德以及有正确的行为”。这个词常常用来指导和教诲人民,让他们遵守法律、秉持道德、追求正确的行为。
《教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攵”和“民”。其中,“攵”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教育、知识等;而“民”则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
《教》这个字共有10画,它的拆分结构是“夫”加上“学”,表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而《民》这个字共有5画,它的结构是“廿”和“力”组成,表示人民群众的力量。
《教民》这个词源自中国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是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关于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的思想和理论的总结。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教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教民》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教民”,其中的“教”字和现代汉字一样,在结构和笔画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民”字则以古代的写法“亼”来表示。
1. 城市建设者需要以《教民》为己任,为市民们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2.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尽力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行为来《教民》。
3. 政府投资教育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教民》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
1. 教育:指通过教授知识和传授道德原则来培养人才。
2. 教诲: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
3. 指导:表示为了让人们达到某个目标而给予指引和教育。
近义词:教导、教化、启迪
反义词:误导、蒙蔽、愚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