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则的意思、九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则的解释

(1).九功的法则。《逸周书·大匡》:“昭明九则,九丑自齐。”《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 韦昭 注:“言万物既成,可法则也。故可以咏九功之则,成民之志,使无疑贰也。”参见“ 九功 ”。

(2).九等。《楚辞·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王逸 注:“谓九州之地,凡有九品。”《汉书·叙传下》:“坤作墬势,高下九则。”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则"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用法,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侧重,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划分的九等 这是"九则"最基础的含义。"则"在此处意为"等级"或"等第","九则"即指将事物划分为九个等级或层次。这一用法源于中国古代典籍。

    • 核心典籍出处: 其最著名且权威的出处是《尚书·禹贡》。该篇记载大禹治水后,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王都的远近,将天下土地划分为"九等",用以制定相应的赋税标准。即:"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中...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文中虽未直接出现"九则"二字,但明确将田和赋各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后世常以"九则"指代这种九等划分法。
    • 来源参考: 《尚书·禹贡》(《汉语大词典》"九则"条引此为主要书证 ;《辞源》"九则"条释义亦基于此 )。
  2. 引申义:九种法则或标准 "则"亦可解释为"法则"、"准则"或"标准"。因此,"九则"有时也引申指九种重要的法则、规范或标准。这种用法多见于后世对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阐释或概括。

    • 示例: 古人可能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归纳为九条,称为"九则"(具体内容需视具体文献而定,非固定条目)。
    • 来源参考: 此类引申义在《汉语大词典》 和《辞源》 中均有提及,指出其泛指多种法则,但核心书证仍指向《禹贡》的九等划分。
  3. 泛指:多种、多层次的规则或等级 在更宽泛的语境下,"九则"有时也用作虚指,并非严格限定为九种或九等,而是表示多种、多层次或完备的规则级或方法。"九"在中国文化中常表示极多或完备。

    • 来源参考: 这种虚指用法是汉语中数字"九"的常见文化内涵体现,相关阐释可见于研究汉语数字文化的语言学或文化学著作 。

"九则"一词的核心和最具权威性的含义源自《尚书·禹贡》,指将土地(及相应赋税)划分为九个等级的制度。由此引申,它可指九种法则或标准,或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泛指多种、完备的规则或等级层次。其权威解释主要依据古代经典和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九则”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

一、九功的法则

  1. 来源与定义
    “九则”最早见于《逸周书·大匡》和《国语·周语下》,指代“九功的法则”。“九功”是古代治国理念中的九种民生事务,包括“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通过九则的施行,可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万物成而可法则”()。

二、九等(等级划分)

  1. 土地与品级的分类
    《楚辞·天问》和《汉书·叙传》中,“九则”指九州土地的九等划分(上、中、下各三级),用于土地管理与赋税征收。如《天问》中“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王逸注:“九州之地,凡有九品。”()

三、补充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注解与词典释义,具体可参考《逸周书》《国语》《楚辞》等原文(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挨拿鞭擗进里卜世不转睛厕溷骋劳赤凤皇创练川甽丹气鼎札断席发芽凤舄付丙凫亹光临国学还请航海皇都黄石经会标火犁奬赞贱荆结膜炎巾冠金条金祗克荷快刀断乱麻兰单浪战两参力竭声嘶络纬棉毯命节谧宁摩顶至踵排山压卵鬅首品鉴疲庸秦梁凄吟认贼爲子入口舍身疏犷锁桔速朽漙漙围歼无出头销烁狭心症喜出望外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