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焦釜的意思、焦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焦釜的解释

烧干水的铁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救 赵 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此喻情势危急。《战国策》作“燋釜”。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气似犇雷。”此喻极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焦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本义与引申义均承载着生动的意象。以下从词典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本义解析

焦釜字面指烧焦的锅具(釜:古代炊具,似锅)。《说文解字》释“焦”为“火所伤也”,即物体经火烧而干枯;“釜”为“鬴或从金,父声”,属金属烹煮器皿。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田单列传》:“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其中“焦釜”隐喻战争中的极端困境,后渐固化为此意。


二、引申义与典故

在典籍中,“焦釜”常比喻极度干旱或急迫情状,如:

  1. 干旱象征

    《战国策·齐策》载:“周躁谓宫他曰:‘子恐齐王之所以欲得者,地也。今齐王以地予公,公必不受也。公曰:臣不敢受也。齐王必喜,是公以虚辞让而实受地也。’宫他曰:‘善。’……今齐王以焦釜待公,公何暇言地乎?”此处以“焦釜”喻指齐国资源枯竭的危局。

  2. 急迫状态

    宋代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诗云:“去年太岁空在酉,傍舍壶浆不容乞。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黔突”即烧黑烟囱,与“焦釜”同属炊具干焦意象),暗合干旱之甚。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焦釜”为:“烧干的锅。比喻形势危急或处境困厄。”引《史记》田单故事佐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强调其双关性:既指实物炊具干焦,亦转指事态紧迫(商务印书馆,2005年修订版)。


四、文化意蕴

该词浓缩了中国农耕文明对“水火平衡”的哲学认知。釜需水润而烹食,焦则失其功用,故成为危机符号。如《盐铁论·错币》云:“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将“焦釜”类意象纳入天人感应体系,深化其文化负载。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焦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o fǔ,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指烧干水的铁锅,字面描述因高温或长时间加热导致锅中水分完全蒸发的状态。

2.比喻意义

3.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强调危机感或生理上的极度缺水,如描述战争局势、个人困境等。

4.相关扩展

“焦釜”通过具象的烧干铁锅,生动比喻抽象的危险或渴求,常见于古籍与诗词。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危急或干渴)。更多用例可参考《史记》《战国策》及辛弃疾词作。

别人正在浏览...

篰屋藏识草土臣缠束朝斯夕斯惩戒吹胡子瞪眼纯质摧萃调迭洞心骇耳坊酒广远红烛侯头黄白之资浇暮胶柱鼓瑟击电奔星锦帆客邮郎不郎秀不秀琅书老伯牢落陆离剌阘雷米封燎告撩钩林臯罗毕命钉南山凝竚秾福旁穿炮龙烹凤偏柎普赉企鹅耆老久次清浑皂白拳足肉圆色作身姿始笄帅乘顺济顺言泰畤陶猗术闻诊窝盗物灵瞎浪小舅子玺册西膜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