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钩的意思、撩钩的详细解释
撩钩的解释
亦作“ 撩钩 ”。 1. 明 清 水战的战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有撩鉤焉,三锋一柄,左鉤右漉,或捞首级,或鉤帆幅,梢固铁坚,万拽不曲。”
(2).泛指水中取物的钩状器具。 力扬 《射虎者及其家族·白银》:“快把撩钩拿出来呀!水头上漂着无数条杉木。”
词语分解
- 撩的解释 撩 ā 掀起:撩起衣襟。撩起头发。 用手舀着洒水:先撩水后扫地。 撩 á 挑弄,引逗:撩拨。撩乱(纷乱,如“眼花撩撩”。亦作“缭乱”)。春色撩人。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钩的解释 钩 (鈎) ō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钩子。秤钩儿。火钩子。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钩子。钩针。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钩住树枝
专业解析
撩钩(亦作“撩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工具类词汇,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古代用于钩取、牵引物体的长柄工具,通常由金属钩头与木杆组成。功能类似现代消防钩或船用钩篙,主要用于钩拉高处、远处或水中的物品。
二、功能与构造特征
- 力学设计:钩头呈弯月形或鹰嘴状,利用杠杆原理增强操控性,适用于钩挂重物或固定绳索。
- 使用场景:
- 军事用途:攻城时钩拉敌方器械(如《武备志》载守城器械“飞钩”与之类似);
- 水上作业:船舶间传递物资、打捞沉物(见《天工开物·舟车》对水具的描述);
- 日常应用:民间取物、悬挂重物等。
三、文化衍伸与语义关联
“撩”字本义为“挑动、提起”,与“钩”结合后强化了“远距离操控”的意象。在方言中偶见引申为“设圈套”的隐喻用法,但属非主流释义。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条目“撩钩”
- 《中国古代兵器图典》,中华书局
- 《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撩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古代水战工具或取物器具
- 基本解释:指明清时期水战中使用的战具,也泛指水中捞取物品的钩状工具。
- 具体用途:
- 在战争中用于钩取敌方首级、破坏船帆或船体(如“三锋一柄,左钩右漉”的描述)。
- 民间用于打捞水中漂浮物,如木材等(现代文学中仍有类似用法)。
2.引申为“引诱”的比喻义
- 基本含义:带有负面色彩的“引诱、勾引”之意,常用于形容故意吸引他人或事物间的勾连关系。
-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如“撩钩人心”“利益撩钩”。
补充说明
- 发音争议:不同词典标注读音略有差异,常见读音为liáo gōu(注音:ㄌㄧㄠˊ ㄍㄡ)。
- 权威性差异:作为“战具”的释义在历史文献(如《圣武记》)和权威词典中更为常见;而“引诱”的比喻义多出现于网络解释,需结合语境使用。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圣武记》等古籍或现代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拗断熬头儿白额虎班如便辞表字博壶侧目称爱乘法驰掩次车胆决道台弟长断红放泼撒豪反之忿嫉负揭公而忘私恭世子股份公司绛绡监视器脚梢天嘉粟棘棘九叶狙狙峻嶒蜡丸列火令箭笭箐溜冰场谩附迷恋目瞑掊斥情非得已七世子孙三旌沙墀伤残舐糠及米释文衰耗死君屠宰场罔莫瓦圩文化生活出版社挝捶相态小汛胁恐谐靡奚遽新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