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健讼的意思、健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健讼的解释

[be eager to go to law] 指喜好打官司

刁民健讼

详细解释

《易·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孔颖达 疏:“犹人意怀险恶,性又刚健,所以讼也。”后人误将“健讼”连读,用以称好打官司。参阅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 宋 罗烨 《醉翁谈录·断人冒称进士》:“有一健讼人,每假儒冠,妄生事节,到官虚妄,蒙宰公收罪引试‘险而健讼’,其人略不能措词。”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弥勒佛治世》:“闻健讼诬控者,其呈词尾輒有‘当今弥勒佛持世’云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健讼(jiàn sòng)是古汉语中的法律术语,指频繁、好于提起诉讼的行为,多含贬义,形容争讼成性或滥用诉讼的行为。以下从词源、释义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字义

  1. “健”的本义

    源于《说文解字》:“健,伉也”,本指强有力,引申为“善于、热衷”。此处“健”表“热衷、惯于”之意,如“健笔”指善写,“健讼”即热衷诉讼。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整理版)。

  2. “讼”的法律内涵

    《周礼·地官》注:“讼,谓以财货相告者”,指财产纠纷的诉讼。区别于“狱”(刑事案),“讼”特指民事争讼。

    来源:郑玄《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二、核心释义


三、用法与文献例证

  1. 古籍用例

    • 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健讼之民,以虚词捏造重罪。”

      ▶ 描述诬告行为。

    • 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浙右健讼之邦,往往因小争端诬人死罪。”

      ▶ 反映地域诉讼风气。

  2. 文化批判视角

    传统儒家主张“无讼”,视“健讼”为道德瑕疵。如朱熹《劝谕榜》斥“健讼之徒”破坏乡里和睦。

    来源:朱熹《晦庵集》(四部丛刊本)。


权威参考文献

  1. 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谓喜好打官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好打官司;诉讼不休。”

  2. 学术研究

    • 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讨论“健讼”的社会成因。
    •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分析明清讼师与健讼现象关联。

(注:网页引用编号至对应《名公书判清明集》数据库、朱子文献库、法学研究期刊等在线资源,限于格式省略具体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健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释义

2.词源考据

3.用法示例

4.相关词语

5.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容斋四笔》或地方志中关于诉讼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背谱本用臂缚碧油幢创练川路初来呆里撒奸单晶硅导播道氅道家流颠旭底公抵消断断休休放依风从虎,云从龙鳱旦甘陵部钩河擿雒挂号员横门监户尖头醮水进攻荆条鲸吞虎噬尽势可好恪居空户流习龙直伦肤罗浮客难弟内夫人凄悲齐慄弱民三品秀才沙柳使范树挂烁烁数责祀姑琐旅贪争田法天线体面统购童角驼垛销刓谢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