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监督军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旧唐书·宦官传·高力士》:“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明史·陈新甲传》:“ 若麒 自海道遁还,言官请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关监军。” 郭沫若 《海涛集·涂家埠》:“照官制,党代表和总指挥是平行的,而且有监军的任务。”
(2).监督军队的官员。《后汉书·袁绍传》:“ 绍 遂以 岱 为监军。” 唐 房千里 《杨娼传》:“监军即命娼冒婢以见帅。”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四折:“你为儿子行兇做爹的撇了战场,请你箇行号令的监军自想。”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监军专将柄,司礼为阿衡。”
监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种重要的官职或临时差遣,其核心含义在于代表中央政权对出征或将驻的军队进行监督、节制。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与职责
指古代朝廷派往军队中监督军事行动、节制将帅权力的官员或使者。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将帅执行朝廷命令、奏报军情、参与军事决策,有时甚至直接指挥军队,以确保军队忠诚于中央并有效执行战略意图。其权力在不同朝代差异较大,有时凌驾于主将之上。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历史沿革与制度演变
权限与影响
监军的权限因时因人而异,通常包括:
其存在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常因干预指挥、与主将不和而导致军事失利(如唐末诸役)。来源:《资治通鉴》相关记载、历代兵制研究著作[^]
著名监军人物举例
历史上著名的监军人物多与重大事件相关,如:
来源:《旧唐书·鱼朝恩传》、《明史·宦官传》[^]
“监军”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为控制军权、防止将领专权或叛乱而设立的特殊监督机制。它经历了从临时差遣到固定官职的演变,尤以唐代宦官监军最为典型。其存在深刻影响了古代军事指挥体系和王朝政治格局,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关系的关键一环。
[^]: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 [^]: 来源:吕宗力 主编.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齐鲁书社. [^]: 来源: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刘昫. 《旧唐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来源:脱脱 等. 《宋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张廷玉 等. 《明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来源: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傅良. 《历代兵制》;现代相关兵制史、政治制度史研究论著. [^]: 来源:刘昫. 《旧唐书》;张廷玉 等. 《明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
监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角色,其含义和职能随着历史演变而变化,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监军指监督军队的官员或行为,核心是代表中央政权对军队进行控制。该词既指监督军队的职务(官职),也指行使监督权的行为。例如,《史记》记载齐景公派宠臣庄贾任监军,制约司马穰苴的兵权。
现多用于比喻对他人严格监督或控制的行为,如“公司派来监军,限制部门自主权”。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职能分析,可参考《史记》《旧唐书》等文献,或查阅(搜狗百科)的完整词条。
邦闾半周期碧莲不宁奈羼入逞英雄迟货打闷雷道路以目大气保温效应吊扇琱饰嫡长子坊官燔书坑儒发痧费神告讼恭喜发财乖悖鬼雌翰音浩仓黄道日环遶画箑徽织火烛银花劫迫觐接金丸遽即刻暴空乏口稳来仪鬘云闵悼冥强皮板儿黔黑前街后巷汽船秋高气和权宠阙里繞弯赛愿散送生忿子声论沈江视撝使物淑尤探狱天壤王郎退智挖肉补疮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