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titute] 缺少财物,指贫穷
谓内容空洞。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用事务求繁富,对偶务求工整,声律务求和谐,说到内容则几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秽。”
(1).困穷;贫穷。《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赵岐 注:“使其身乏资絶粮。”《后汉书·杜诗传》:“空乏之閒,超受大恩。”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嗟乎! 华 不幸十三而丧吾大父,十七而丧吾母,二十而丧吾父,空乏颠沛不能存。”《清史稿·怡贤亲王允祥传》:“ 怡亲王 於皇考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
(2).引申为空缺、缺额。 清 刘大櫆 《焚书辨》:“ 高祖 败而遁逃,亡军失众,而 萧何 悉发 关中 老弱,补其空乏。”
"空乏"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双层含义的复合词,其解释可从权威词典中获取系统认知:
一、物质层面的匮乏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缺乏;贫乏",《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该词可指"资财空虚,生活困穷"。如《孟子·告子下》"空乏其身"即用此义,形容物质条件的极度欠缺。
二、精神领域的空虚特性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存在"内容空洞,缺乏实质"的引申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其可描述"思想或情感的空虚状态"。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空乏之论"即为此种用法。
三、古籍例证的双重印证
在《说文解字注》中,"空"本义为"孔穴","乏"指"缺失",二字组合形成"从实有到虚无"的语义关联。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空乏"为"穷匮之至",既包含物质贫困也暗含精神困顿。
四、现代语境的应用分野
《现代汉语应用词典》显示,现代汉语中该词更多用于抽象领域,如"文化空乏""精神空乏"等表述,而具体物质匮乏则多用"贫困""短缺"等替代词。
“空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贫穷困乏(核心含义)
该词最常用于描述物质匮乏或生活贫困的状态。如《孟子·告子下》中“空乏其身”即指使人陷入穷困,强调通过困苦磨炼意志。后汉书也以“空乏之闲”形容资源短缺的处境。
内容空洞(引申义)
在文学批评中,可指作品缺乏实质内容。如《中国通史》评价某些骈文“内容空乏”,批评其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
空缺缺额(特殊用法)
清代刘大櫆《焚书辨》用“补其空乏”描述填补人员或物资的短缺,此用法在现代较少见。
读音提示:作“贫穷”义时读kòng fá(如“空乏其身”),作“空洞”义时读kōng fá。近义词包括空匮、贫乏,反义词可为丰裕、充实。
骜狠本支采集産儿长笑痴箭大兵团大工代字大权吊哭叠印放刁把滥防夫焚砚姑娘家呵诘弘敷滑串流口毁罚活莌加拿大寄发棘环急剧荆荼金漆即兴表演槛棂賫发列宅例会立足之地漏气鲁拙门第免席渺湎灭沉目眩心花逆班培训媲隆酺聚凄悷起腻人我融汇贯通扇动山遥水远舌敝唇枯身做身当疏儁素壳谈天陶煦土馒头网开一面温理香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