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即的意思、遽即的详细解释
遽即的解释
立即。 唐 李绰 《尚书故实》:“有士子迫於寒馁,因请僧愿得舍利掌而观瞻,僧遂出瓶授与,遽即吞之。”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窃见比来州牧上佐,乃两畿县令,下车布政,有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
词语分解
- 遽的解释 遽 ù 急,仓猝:遽尔(突然)。遽死。遽然。匆遽。 惊惧、慌张:遽色。惶遽。 古代报信的快马或驿车:乘遽而至。 遂,就:“塘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无由出?”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即的解释 即 í 就是:知识即力量。 当时或当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兴(宯 )。 就,便:黎明即起。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刵 )。即或。即令。 靠近:不即不离。 到,开始从事:即位。 便就离
专业解析
“遽即”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遽”和“即”两个语素构成,主要表示时间上的迅速、立刻、马上之意,带有一种急促、不容耽搁的意味。它属于书面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典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到。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立即,马上
- “遽”本身就有“急,仓猝”的意思(如“匆遽”、“急遽”)。
- “即”有“当下,立刻”的意思(如“立即”、“即刻”)。
- 二者结合,“遽即”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得非常快,几乎没有间隔或延迟。例如:“闻讯遽即前往”意思是“听到消息立刻前往”。
-
强调急促与直接
- 这个词不仅表示时间短,还常常隐含一种因突发情况或紧迫性而导致的迅速反应,带有一定的急促感。它比单纯的“立即”或“马上”在语感上更显书面化和强调动作的即刻性、直接性。
-
用法特征
- 书面语色彩浓厚:常见于正式文书、历史记载或文学作品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 修饰动词:通常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说明动作发生之迅速。如“遽即启程”、“遽即处理”。
- 表示前后紧密衔接:强调后一动作紧随前一事件或状态发生,几乎没有停顿。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遽”的解释包含“急,仓猝”义项,对“即”的解释包含“当下,立刻”义项。“遽即”作为复合词,其释义直接指向“立即”、“马上”。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然没有单独收录“遽即”词条,但在“遽”字条目下明确标注其含义为“匆忙;急”,并列出“急遽”、“匆遽”等词。该词典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荐使用的规范词典,其释义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
- 古代文献用例:该词在古籍中常有出现,例如在史书或笔记小说中描述人物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偶有使用,如其在书信或杂文中用以表达急切之意(需具体查阅原文确认)。这些实际用例印证了该词的语义和用法。
“遽即”是一个书面语词汇,核心意思是“立刻、马上”,强调动作发生的迅速、急促和直接,常用来描述对突发情况或紧急事件的即时反应。其语义重心在于时间上的毫无延迟。
网络扩展解释
“遽即”是一个文言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境中,其含义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释义
- 词义:表示“立即”“马上”,强调动作或状态的迅速发生。
- 拼音/注音:jù jí(ㄐㄩˋ ㄐㄧˊ)。
2.构成分析
- “遽”:本义为急速、仓促,如《说文解字》释为“传车”,后引申为“匆忙”“骤然”。
- “即”:表示“即刻”“当下”,如“立即”“随即”。
- 组合含义:两字连用加强“立刻”的紧迫性,常用于描述短时间内发生的动作。
3.例句与用法
-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僧遂出瓶授与,遽即吞之。”(僧人拿出瓶子给他,他立刻吞下)。
- 清代顾炎武《菰中随笔》:“遽即迁除,不论课最。”(官员未考核政绩就立刻升迁)。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立即、即刻、迅即、立时。
- 反义词:缓慢、逐渐、迟迟、拖延。
5.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遽即”,多出现在仿古文体或学术文献中。其含义可替换为“立即”或“马上”,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遽”的详细字义(如通假、引申义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奔走呼号逼和兵梢宾婚车垫驰冒出火珠磁罂毳锡村原旦夕大祥底发儿孙仿制蜚蠊风尘之警覆过坩锅高科含情脉脉贺份笺藤觊夺惊避金鎗班近悦远来遽人居心险恶累月经年柳甸乱杂杂落路命宫墨花摩天楼牛齝沤凼沤钉扁舟墙东千年青凫起偃为竖曲当趣旨弱猥生致审验使换市里硕惠退鬼文巧下的手相徉险幸萧墙消声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