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省的意思、三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省的解释

[three ministries]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详细解释

省察三事。《论语·学而》:“ 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汉书·郎顗传》:“伏惟陛下躬日昃之听,温三省之勤,思过念咎,务消祗悔。” 南朝 梁 江淹 《讨沉攸之尚书符》:“符至之日,幸加三省。” 明 谢谠 《四喜记·月桂同攀》:“孝名儿乾坤永垂,一日里三省吾身。”

(1).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一》:“初,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2).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清 姚鼐 《送方坳堂解官后将之上江》诗:“三省最迟麾出把,九州独许盖先倾。”

(3).特指我国东北三省。《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红旗飘》:“齐心合力打 日本 ,收回三省救同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省”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从古代官制与儒家经典两个维度解析。

一、中央官制体系

作为中国古代行政中枢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的政务机构群。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中书省掌诏令起草,门下省司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形成“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的制衡体系。该制度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隋唐,故宫博物院馆藏唐代文书印证了三省在政务运作中的核心地位。

二、儒家修身范式

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此处“三省”特指三种内省行为:替他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所学知识是否实践。汉代郑玄注疏强调这种自省具有“日新其德”的伦理价值。《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引申义为持续性的自我审查与道德完善机制。

两重释义在汉字训诂学中形成互文关系:官制之“省”取“察验”本义(《说文解字》),修身之“省”承“内视”引申义,共同体现中华文化对“审察”概念的多层次建构。当代语言学家王宁指出,这种多义并存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承载制度文明与精神传统的双重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三省”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官职制度中的“三省”

指中国古代隋唐至宋代的中央最高政务机构,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1.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与决策(隋称内史省);
  2. 门下省:审核诏令,纠正政令偏差(隋称纳言);
  3. 尚书省:执行具体政务,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分工明确,形成“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的制衡体系,对后世官制影响深远。此制度肇始于魏晋,完善于唐代,宋辽沿用,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体现。


二、儒家经典中的“三省”

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此处“省”(xǐng)意为自我反省:


“三省”既可指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体现政治制度;也可指自我反思的修养行为,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两类解释均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头把话白白本州傧背雠书川逝春酝辞案从业麤才带口导德齐礼盗侠登禅跌宕不覊鳄溪返辔风雨操场诡猾海错捍御鹤膺隳坠剪僇郊导矫讹极而言之金李锦素济拯列宁格勒礼容六箴鹿蜀美国目礼内骨子尿道甹丰器满则覆儒乡三鳣手剙舒眉随常贪生怕死陶侃之僻特殊髫辫屯籍吞云吐雾王贡万家春瓮鼻头贤显小九九萧萧写妙西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