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五的意思、端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五的解释

即端午。 唐 李匡乂 《资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 元和 中端五詔书并无作‘午’字处。” 宋 陆游 《过邻家》诗:“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参见“ 端午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端五”是“端午节”的别称,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端”的含义
    “端”在古汉语中意为“初始”或“开端”,因此“端五”即“初五”。例如《说文解字》提到:“端,物初生之题也”,直接点明“端”表示起始。

  2. “五”的关联
    “五”指农历五月初五,而“午”在干支中对应五月,因此“端五”与“端午”相通。唐代李匡乂《资暇集》记载:“仲夏端五,烹鶩角黍”,说明“端五”最初指五月初五。

二、名称演变

  1. 避讳改称
    唐代因避唐玄宗(名李隆基,生辰为八月初五)之讳,将“端五”改为“端午”。同时,“午”与“五”同音,且五月为“午月”,进一步推动名称演变。

  2. 别称丰富
    端午节还有“端阳”“重五”“天中节”等别称。例如“端阳”因午时为“阳辰”得名,“重五”则因月、日均为“五”。

三、文化意义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后融入纪念屈原等文化内涵,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习俗或历史渊源,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端五》这个词是指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或端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在中国,人们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有特色的是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端五》的部首是“立”,它的笔画数为5。 来源:《端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传说在古代,有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失去了国家的所在而投江自尽。为了避免水里的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在五月初五时划龙舟赛艇希望能赶走邪恶。此后,这一传统就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繁体:《端五》的繁体字为「端五」。 古时候汉字写法:《端五》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太大不同,仍然是用相同的字形来书写。 例句:我们全家一起去参加端五的龙舟比赛。 组词:端午节、端午粽、端午行、端阳竞渡 近义词:端阳节 反义词:除夕节

别人正在浏览...

挨匝暗匣葆塞褊短兵头鼻塞参戎草木俱朽长扬鸱彝达乡衡库毁方投圆诲戒讳问讲息剪口骄兵嘉平家生孩儿寄属俊赡寇雉胯下人兰薄廊牙牢车廉恕礼让螺径马足龙沙蜜饯明丢丢摹楷贫嘴浅夫岐道拳拳在念鹊陵饶舌仁恩人款人味容纵上菓上农生死肉骨适例嗣续四隐宿见镗锣筒车退浑脱难帏帽緼褚汙上乡耆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