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五的意思、端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五的解释

即端午。 唐 李匡乂 《资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 元和 中端五詔书并无作‘午’字处。” 宋 陆游 《过邻家》诗:“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糉。”参见“ 端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端五”是汉语中对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令旧称,现多称“端午”。这一名称源自古代干支纪日法,“端”为“初”意,“五”指月初第五日。据《说文解字》考释,“端”字本义为“物初生之题”,引申为起始,故“端五”即“初五”。该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记录古人以煮鸭、包粽子为节俗。

“端五”在典籍中有多重别称,如“重五”(因月日皆五相重)、“端阳”(取阳气旺盛之意)等。明代《五杂俎》载:“古人岁时之事,惟端五载于《夏小正》”,印证其起源可溯至夏代。其核心习俗包含驱邪避疫与祭奠先贤,如悬挂艾草、佩香囊源于驱毒禳灾,龙舟竞渡则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端五”是“端午节”的别称,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端”的含义
    “端”在古汉语中意为“初始”或“开端”,因此“端五”即“初五”。例如《说文解字》提到:“端,物初生之题也”,直接点明“端”表示起始。

  2. “五”的关联
    “五”指农历五月初五,而“午”在干支中对应五月,因此“端五”与“端午”相通。唐代李匡乂《资暇集》记载:“仲夏端五,烹鶩角黍”,说明“端五”最初指五月初五。

二、名称演变

  1. 避讳改称
    唐代因避唐玄宗(名李隆基,生辰为八月初五)之讳,将“端五”改为“端午”。同时,“午”与“五”同音,且五月为“午月”,进一步推动名称演变。

  2. 别称丰富
    端午节还有“端阳”“重五”“天中节”等别称。例如“端阳”因午时为“阳辰”得名,“重五”则因月、日均为“五”。

三、文化意义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后融入纪念屈原等文化内涵,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习俗或历史渊源,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拜春败盟帮人板烟暴雨边关泊车驳乐不好测划硐产独脚仙芳物俘囚弓手观者如云掴打红润槐豆火夫酵粥鸡缸禁暴诛乱稽山九亲撅头困阨苦行僧沦滓迈开鸣珂曲命席谬迂嘛呢轮莫折墓舍牛郎织女皮鞭皮具屏翳迫临旗主曲径通幽瑞庆节埏路失宠私慕同归殊途无价吓噤显贲宪断乡祠象牙限价先见之明显庸遐算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