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臣的意思、谏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臣的解释

(1).直言规劝之臣。《国语·晋语一》:“有纵君而无諫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饜其私。”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桓公 坐友三人,諫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故能成伯业。”

(2).掌谏诤的官员。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当时諫臣 陈子昂 建议诛之而旌其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国朝諫臣,首数 彭鹏 、 郭琇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谏臣是汉语中特指古代朝廷中负责规劝君主过失、直言进谏的官员。这一词汇由“谏”(直言规劝)与“臣”(官吏)组合而成,最早见于《韩非子·八经》,其核心职责是监督君主言行,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政治清明。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谏臣指“敢于向君主提出批评或建议的臣子”,强调其直言不讳的品格。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即体现了谏臣的典型形象。

  2. 历史职能

    谏臣制度可追溯至周代,职责包括参与朝政审议、纠正君主决策失误,并通过“谏诤”“封驳”等形式行使职权。如唐代魏徵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劝谏唐太宗,成为史书记载的经典案例。

  3. 文化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谏臣被赋予“以道事君”的道德使命。《论语·宪问》提出“勿欺也,而犯之”,即要求臣子以忠诚为前提,勇于触犯君主权威。这种精神被视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的实践。

权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谏臣”是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官职,指负责直言规劝君主或上级官员的臣子,旨在纠正过失、维护朝政清明。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职责
    谏臣的核心职责是直言进谏,通过规劝促使君主修正错误决策。根据和,其角色包括:

    • 提出建设性意见,辅助制定政策;
    • 指出君主或上级的过失,并劝导改正;
    • 在朝堂上担任监督与制衡的角色,防止权力滥用。
  2. 历史背景与制度
    谏官制度可追溯至周代,如商汤时期的“司过之士”。至唐代,谏议制度趋于完善,设左、右拾遗等专职谏官,如魏征便是唐太宗的著名谏臣。这一制度体现了“君权受谏”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需听取不同声音以避免专断。

  3. 代表人物

    • 魏征(唐代):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 关龙逄(夏朝):因劝谏暴君夏桀被杀害,被视为最早的谏臣代表。
    • 陈子昂(唐代):在司法争议中提出谏议,影响案件裁决。
  4. 文化意义与挑战
    谏臣需兼具胆识与智慧,既要敢于触怒权威,又要讲究劝谏策略。如指出,谏臣常面临“忠言逆耳”的风险,需平衡君臣关系。此外,戏曲中的二净角色(如徐延昭、尉迟恭)也常塑造谏臣形象,反映其文化象征意义。

  5. 古文例证
    《国语》提到“有纵君而无谏臣,则君臣上下各餍其私”,强调谏臣对约束君主的重要性;《列女传》记载齐桓公因善用谏臣而成就霸业,进一步印证其政治价值。

总结来看,“谏臣”不仅是官职,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以言匡正”精神的体现,对维护政权稳定起到关键作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检办治抱暑巴士底狱蚕笼曹白鱼常音超市踸踔车軏出下独立顿解犯岁翻造佛螺犵猪贡公喜共事龟屋闺心鼓姬股慄怀瑾护凭蹇步嘉祯景响坰外口具旷居睽睢蜡烛珠櫑子鸾翺凤翥録牒媒翳貉奴目无尊长柰子花鸟子声泥灰甯歌殴蛇扑蚩千秋大业亲闱散冗渗水事目豕圈四纷五落题剑通馗偷懦土屋挽额无坚不陷小恩小惠熁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