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踰。”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因以“鸿雁行”为兄弟之称。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鸳鸯牒上, 朱 陈 两姓偏多。”
“鸿雁行”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1. 本义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原文记载:“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鴈行,朋友不相逾。”此处以“雁行”比喻兄弟出行时的长幼次序——弟弟跟随在兄长身后,如同大雁飞行时的队列。后演变为“鸿雁行”,成为兄弟关系的代称。例如清代蒲松龄在文书中曾用“鸿雁行中,伯仲一门皆秀”描述兄弟间的杰出情谊。
2.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鸿雁行”可引申为形容群体有序协作的状态(此时“行”读作xíng),如团队整齐行进或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该用法借用了鸿雁群飞时V字形的天然协作特性,强调团结一致的精神。
读音与用法提示
此词体现了汉语中自然意象与伦理关系的巧妙融合,既承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伦理的重视,又被赋予现代团队精神的象征意义。
《鸿雁行》这个词意味着“行鸿雁一样”的意思。 鸿雁是候鸟,它们每年秋季从寒冷的北方飞往温暖的南方,形成一行一字排开的队伍。这个词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序地排列或行动的行为。它通常用来表达人们积极向前、整齐划一地行动的意思。
《鸿雁行》这个词可以拆分为“鸟”、“彳”、“行”三个部首。其中,“鸟”部表示与鸟类有关,鸿雁就是一种鸟类;“彳”部表示行走;“行”部既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也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首。
根据现代汉字总笔画数统计,整个词可以分为10个笔画。其中,“鸟”部3画,“彳”部2画,“行”部5画。
《鸿雁行》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王粲所作的《鸿雁行赋》中。这篇赋文描绘了秋季孟冬到来时,北方的候鸟鸿雁整齐划一地飞行的壮丽景象,以此比喻人们的行动应该有秩序、有规律。这个词也逐渐被人们引申为形容人们整齐划一、有序行动的意思。
《鸿雁行》的繁体字为「鴻雁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变迁。《鸿雁行》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可能存在多种形式,取决于具体的时代和书法风格。但总体来说,古汉字书写时更加繁复,并且与现代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有所不同。
1. 他们在队列中像鸿雁行一样进入会场。
2. 众人整齐划一地,如鸿雁行般地放风筝。
鸿雁队、行进、飞行、行列
整齐划一、有序行进、齐步前行
杂乱无序、无规律、混乱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