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晋书·舆服志》:“ 汉 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紫囊盛綬耳。”
绶囊是古代中国官员佩带的装饰性口袋,主要用于盛放印绶或重要文书,其含义和用途可归纳如下:
基本释义 绶囊(shòu náng)是汉代以来官吏系在腰间的口袋,用于存放象征身份的绶带或印章。根据《晋书·舆服志》记载,这种囊袋在汉代被称为“鞶囊”或“傍囊”,通常用紫色丝囊制成。
功能与形制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衍生出比喻义,指代“深藏不露的才华或智慧”。这种用法源于绶囊内藏珍贵物品的特性,后借喻人内在的潜力。
历史演变 从汉代至晋代,绶囊逐渐从实用物品演变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其形制和使用规范在《晋书》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若需了解不同朝代具体形制差异或相关出土文物,可参考《舆服志》等古籍文献及考古研究资料。
绶囊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纟”和“囗”。其中,“纟”是“纟”字旁,表示与线、纺织相关的事物;“囗”是“囗”字旁,表示围成一团的形状。
绶囊的字形来源于古代的一种小巧袋子,用来装载丝线。在古代,人们在官员的官帽的上方系一条丝质带子,带子两端各有一个袋子,这就是绶囊。
在繁体字中,绶囊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略有不同。绶囊的古代汉字写法为“綬囊”,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写法的变化,现已更改为现代的写法。
绶囊的例句:
1. 宫廷里的高官们佩戴着华丽的绶囊。
2. 绶囊上绣着精美的花纹,非常漂亮。
组词:
绶带、绶缎、绶丝、囊袋、手绶、绶帽等。
近义词:
绣囊、囊萤、缣囊、绳囊。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