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绶囊的意思、绶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绶囊的解释

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晋书·舆服志》:“ 汉 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紫囊盛綬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绶囊,是中国古代官员佩戴在腰间、用于盛放印信的皮质小袋,属于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配饰,具有鲜明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文化内涵: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与功能

    绶囊以皮革制成,形制小巧,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囊袋,表面可能装饰金银钩、玉饰等。其核心功能是收纳官印(如铜印),系挂于腰间的绶带(系印丝带)上,方便官员随身携带印信,体现职官权威。

  2. 佩戴方式

    佩于腰间右侧,与绶带相连。《后汉书·舆服志》载:“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盛印绶囊”,明确其与绶带的组合关系,形成完整的印绶制度。


二、文化象征与等级制度

  1. 身份标识

    不同级别官员的绶囊在材质、纹饰上有严格区分。例如:

    • 汉代:公侯紫绶配金钩玉囊,九卿中二千石佩青绶银钩珮囊。
    • 唐代:发展出“鱼袋”制度(由绶囊演变),以金鱼袋、银鱼袋区分品阶。
  2. 礼仪意义

    绶囊是朝服体系的组成部分,出席正式场合必佩,彰显官职与礼制规范。《晋书》记载“八座尚书荷紫,以生紫为袷囊,缀之服外”,可见其礼仪功能。


三、历史演变

  1. 起源与定型

    先秦已有佩囊习俗,汉代纳入官制,成为“印绶制度”核心。唐代演变为“鱼符袋”,宋代以后逐渐简化,明清时期被荷包等替代。

  2. 考古实证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其配套锦囊即为绶囊实物,印证文献记载的形制与纹饰等级。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后汉书·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4.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
  5. 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尼雅遗址考古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绶囊是古代中国官员佩带的装饰性口袋,主要用于盛放印绶或重要文书,其含义和用途可归纳如下:

  1. 基本释义 绶囊(shòu náng)是汉代以来官吏系在腰间的口袋,用于存放象征身份的绶带或印章。根据《晋书·舆服志》记载,这种囊袋在汉代被称为“鞶囊”或“傍囊”,通常用紫色丝囊制成。

  2. 功能与形制

    • 实用功能:作为官员身份标识,用于收纳绶带、印信等物品。
    • 佩戴方式:悬挂于腰间侧面,材质多为丝绸,颜色以象征高贵的紫色为主。
    • 别称考据:在不同文献中也被称为“鞶囊”“傍囊”,体现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
  3.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衍生出比喻义,指代“深藏不露的才华或智慧”。这种用法源于绶囊内藏珍贵物品的特性,后借喻人内在的潜力。

  4. 历史演变 从汉代至晋代,绶囊逐渐从实用物品演变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其形制和使用规范在《晋书》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若需了解不同朝代具体形制差异或相关出土文物,可参考《舆服志》等古籍文献及考古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果白眼香褊局编制笔歌墨舞步态苍筤愁悲稠适穿堂风代斵单一电气灯地瘠民贫繁瘠风笙丐退稾书緪索根索谷丙转氨酶测定害喜胡夷鱼坚白相盈饺饵焦了尾巴梢子几将静姝纠扰苦不唧,苦不唧儿枯草死骨雷宗灵谷漫空牧歌曩辰尼格罗人懦怯破浪乘风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勝緣湿答答诗乐簭人手膀子属通束尾四楞思绪素裹宿慧唐装誊写印刷天下汹汹团圝讬谕土戏晚堂相敬如宾谐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