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惧而伏于地。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又见夜叉辈六七人……遥见 四郎 ,戢毒慄立,惕伏战悚而拜。”
“惕伏”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
字面解释
由“惕”(警惕、小心)和“伏”(隐藏、趴下)组成,字面意为“因恐惧而伏于地”。例如唐代《博异志·张遵言》中描述夜叉见到四郎时“惕伏战悚而拜”,即因畏惧而趴地行礼。
成语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警惕地隐藏自己,等待时机”,强调暗中观察、伺机而动的策略性行为。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其含义。如需古籍例证,可参考唐代《博异志》;若需现代用法,可查阅成语类词典。
《惕伏》是一个汉字词组,主要指人在面对危险或困境时保持警觉和隐忍。该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惕和伏。
惕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忄,总共有10个笔画。
伏字的部首是人字旁,拆分部首是亻,总共有6个笔画。
《惕伏》在繁体中写作「悕伏」。
在古时候,惕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上部是「⺤」而不是「又」,总共有12个笔画。
1. 他经历了一次艰难的挣扎后,变得更加惕伏。
2. 在危机时刻,他惕伏地察言观色。
3. 学会惕伏,才能应对各种困难。
1. 惕然:意思是非常警觉和警惕。
2. 伏低:意思是低下身子,姿势卑躬。
3. 磨难:意思是困苦和折磨。
1. 警觉:指对险恶环境保持警惕和敏锐。
2. 警惕:指对潜在的危险和风险保持警觉和警惕。
1. 放松:指对危险或困境的态度过于冷淡和不谨慎。
2. 忽视:指对潜在的危险或困境没有足够的警觉和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