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昌帝君的意思、文昌帝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昌帝君的解释

亦称“ 文昌帝 ”。亦称“ 文昌君 ”。即 梓潼帝君 。《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 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 。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师。” 清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 梓潼帝君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昌帝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管文运、科举、功名的神祇,其信仰体系融合了道教神学与儒家文化。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原为四川梓潼的地方神祇,因护佑科举士子显灵,自元代起被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正式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其形象通常为头戴官冠、手持如意或文卷的文人造型,象征"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科举文化内涵。

在职能演变方面,明代《梓潼帝君化书》记载其神格经历三次重要转变:最初作为雷神镇压瘟疫,后转化为守护蜀地的武将,最终定型为掌管天下士人禄籍的文运之神。这种转变与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完善密切相关,清代《钦定科场条例》更明确规定新科进士需至文昌宫行谢恩礼。

现代民俗学者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指出,文昌信仰包含"孝友、仁德"的伦理内核,其劝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将科举功名与道德修养直接关联,形成"天人感应"的独特文化逻辑。现存重要祭祀场所包括四川七曲山大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北京文昌阁,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的诞辰日仍保持科举时代祭典仪轨。

网络扩展解释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主要掌管士人的功名禄位、考试运程与文化发展。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名称与起源

  1. 名称含义
    “文昌”本为星宿名,指北斗七星中的文昌六星(又称文曲星),象征文运与功名。因古人认为此星宿主宰科举仕途,逐渐被神格化,并与四川地区的梓潼神张亚子信仰融合,形成“文昌帝君”的称号。

  2. 历史渊源
    文昌帝君的原型之一是晋代四川人张亚子,他因孝行和战死后被尊为地方保护神,唐宋时期受朝廷敕封,元代被正式封为“文昌梓潼帝君”,从此成为全国性的科举之神。


二、职能与象征

  1. 核心职能
    掌管功名禄位、考试运势,同时延伸至智慧、学业、职场晋升等领域。道教经典中还赋予其“消劫行化、救苦解难”的职责,涉及财运、婚姻等人生多方面。

  2. 形象特征
    常被描绘为手持书卷的文官形象,左右侍童“天聋”“地哑”象征考试公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文化影响

  1. 科举与教育
    自宋代起,文昌帝君成为科举学子的普遍信仰,民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农历二月初三为其诞辰,学子多于此日祭拜祈福。

  2. 经典文献
    道教《文昌宝诰》记载其圣号与功德,称其“司禄职贡举真君”“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四、相关别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习俗或经文内容,可参考道教典籍及四川梓潼文昌祖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社客叭啦膀子吊保底镖司务鼻气谗疵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望醋劲当归的定电热器鹗睨犯怒霏霜分素辐集斧子干勇鬼脸青过所汉简豪视蒿薤诃陵国欢忱家鸡加油添酱急濑开斋节酷寒离列橹声没爪蟹汨罗南山可移磐萦棨镢虬户篠骖使遣噬脐无及世庸帅尔爽脱司味宋武台讨饭胚挑起铁掌蹄洼通摄踠足武克悟头诗相见欢湘瑟娴妖歇欻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