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缣帛的意思、缣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缣帛的解释

(1).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周礼·天官·典丝》“掌其藏与其出,以待兴功之时” 汉 郑玄 注:“时者若温煖宜縑帛,清凉宜文绣。”《史记·滑稽列传》:“数赐縑帛,檐揭而去。” 唐 韩愈 《许受韩弘物状》:“ 韩弘 荣於宠赐,遂寄縑帛与臣。”

(2).作书写用。《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縑帛者谓之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故有刀笔铅槧之説, 秦 汉 末用縑帛。” 清 周亮工 《与胡元润书》:“ 王荆公 作字,未尝轻用縑帛,独於佛语用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 两汉 学校发达,经学又极烦琐,士人录写大量经传师说,竹简重,缣帛贵,很自然的需要一种代用品,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缣帛是中国古代对精细丝织品的统称,其名称由"缣"与"帛"二字复合而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解释"缣"为"双丝织就的细绢",强调其质地细密;"帛"则指"丝织物的总称",源自甲骨文象形字,上部为白字,下部为巾字,本义为未染色的素绢。

在历史应用中,缣帛主要指汉代以前用作书写载体的丝织品。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缣,并丝缯也",说明其制作工艺是将两根生丝并织成更坚韧的织物。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指出,这种材料相较于竹简具有"轻便易携、可卷轴保存"的优势,但受限于昂贵的生产成本,主要应用于皇室文书、重要典籍的抄录。

从文化符号角度考察,《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的记载,印证了缣帛在先秦礼制中的特殊地位。其洁白平整的物理特性,被引申为"纯洁""贵重"的象征意义,衍生出"帛书""帛画"等文化载体形式。现代考古发现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佐证了其在文化传播史上的重要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缣帛是中国古代一种细薄的高级丝织品,具有多重用途和历史文化意义。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材质

缣帛由双丝织成,质地细薄、柔软轻便,且不透水。其原料为桑蚕丝,早期使用野生蚕丝,后发展为人工养殖加工。

二、历史起源

三、主要用途

  1. 书写载体:用于公文、信件、典籍等,因吸墨性好且便于携带,被视为纸发明前的最佳书写材料之一。
  2. 绘画与地图:适合绘制精细图画,如荆轲刺秦所用的“图穷匕见”地图即推测为帛卷。
  3. 货币与赏赐:作为贵重流通物,汉代常以缣帛纳税或赏赐臣民,一匹帛可换720斤大米。

四、优缺点

五、相关文献

现存缣帛文献多为帛书,如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楚帛书》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绘画的重要实物资料。

缣帛是古代贵族专属的高端文化载体,虽因成本限制未能普及,但推动了早期文字记录和艺术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

吖吖阿主沙里白雉饱和蒸气压贝叶偈边音比仿不阴不阳不以人废言苍白无力冲踤当捐颠斤播两迪戟顶部洞出短犊供款海波不惊还返汉书酣谑鸿骞焕若接济戒色寄慨爵踊狼牙棍廉干离害零钱蛮悍民屋墨盒子念书凝思朴陋强硬日销月铄容器辱駡山夯子烧卖声猷市亭石栈庶卉竦魂骇目苏伊士运河谈誉同福完粹殟殁无颠无支奇宪量显著小小不然邪魔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