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漕赠的意思、漕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漕赠的解释

亦称“ 漕截 ”。旧时指于征收漕粮正税外所加收的赠贴。《清会典事例·户部·赠贴银米》:“各省漕粮,旧係军民交兑,运军需索,多为民累。后改为官收官兑,因酌定赠贴,随漕徵给。各省名目不同,多寡不一。 山东 、 河南 谓之润耗, 江苏 、 安徽 谓之漕赠, 浙江 谓之漕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漕赠是中国古代漕运制度中的一项附加税费,又称“赠米”或“漕粮加耗”,专指为补贴漕粮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运费,向纳粮户额外征收的粮食或折银。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漕赠指在正额漕粮(通过水路运往京师的税粮)之外征收的补贴性粮赋。主要用于弥补漕粮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的自然损耗(如鼠雀啃食、水分蒸发)及支付运丁、押运人员的劳务费用。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起源

    漕赠制度始于明代,完善于清代。因漕运成本高昂且损耗不可避免,官府通过加征“赠米”分摊运输成本。例如明代《明会典》规定,每运输一石漕粮需加征数斗“耗米”。

    来源:中华书局《明史·食货志》

  2. 运作方式

    征收形式分为实物(米、麦)或折银(“赠银”)。清代进一步细化规则,如根据运输距离、河道险易程度设定不同加征比例,部分漕赠银两用于修缮漕船、疏浚河道。

    来源:《清史稿·食货志》

三、制度演变与废除

清代中后期,因漕政腐败,漕赠成为地方官吏盘剥百姓的借口,额外加征远超实际损耗。道光年间推行“漕粮海运”后,漕赠逐渐减少,至清末漕运废止后彻底消亡。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漕运史》

四、权威文献参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出版物名称;在线文献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 收录的《明会典》《清史稿》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漕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义演变来理解:

一、历史税收术语(主流解释)

含义:指古代在征收漕粮正税之外附加的赠贴费用,属于地方财政的补充形式。

二、成语用法(较少见)

含义:比喻以物资或财富捐赠国家或他人,表达奉献精神。

使用建议

  1. 学术/历史文献:优先采用税收术语解释,需结合具体朝代政策分析。
  2. 文学/口语场景:可借用其比喻义,但需注意语境是否适配。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会典事例》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耶孃悲怃鳖泠波陇琤瑽程奏绸厚出材春画窜屏胆寒发竖电子管都都知端委蕃臣風吹草動凤凰凫翁拊育诟訾豁然确斯戽鱼坚持不懈蠒栗羁泊辑补稽求具礼考杀晽晽沦飘目动言肆木神目窕心与乾瞪眼钤识侨资卿尹杞人奇左曲律傻蛋舍旧谋新慎重其事射杀帅才素钱太冲贪粗套服陶秫头正涂车旺气玮奇温凊无动于衷现金帐销售额斜线